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未来取向的含义 | 第11页 |
·未来取向的理论观点 | 第11-16页 |
·国外有关未来取向的实证研究 | 第16-20页 |
·青少年期的界定 | 第20页 |
·未来取向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 第20-21页 |
2 中国的现状 | 第21-24页 |
·教育体制与现状 | 第21-23页 |
·就业与失业 | 第23-24页 |
·婚姻与家庭 | 第24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1 被试 | 第26-28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8-34页 |
·问卷的翻译与回译 | 第28页 |
·对问卷的试测和必要的修订 | 第28-29页 |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包括的内容 | 第29页 |
·正式施测与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 第29-34页 |
3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34-35页 |
·培训主试 | 第34页 |
·施测 | 第34页 |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35-61页 |
1 青少年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 | 第35-39页 |
·青少年关于未来的目标和愿望的基本特点 | 第36-38页 |
·青少年对未来担忧的基本特点 | 第38-39页 |
2 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职业和个人家庭领域的探索和投入 | 第39-46页 |
·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探索的基本特点 | 第39-43页 |
·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投入的基本特点 | 第43-46页 |
3 青少年对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情感 | 第46-61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受教育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情感的基本特点 | 第46-49页 |
·青少年对未来职业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情感的基本特点 | 第49-52页 |
·青少年对个人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情感的基本特点 | 第52-54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比较 | 第54-58页 |
·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未来取向发展的三个过程的关系 | 第58-6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61-73页 |
1 青少年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的基本特点 | 第61-64页 |
·青少年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的年龄趋势 | 第62-63页 |
·青少年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的性别差异 | 第63-64页 |
·青少年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的城乡差异 | 第64页 |
2 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探索和投入的基本特点 | 第64-68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探索和投入的年龄趋势 | 第65-66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探索和投入的性别差异 | 第66-67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探索和投入的城乡差异 | 第67-68页 |
3 青少年对未来受教育、职业和家庭领域目标实现的归因和情感的基本特点 | 第68-71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归因和情感的年龄趋势 | 第69-70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归因和情感的性别差异 | 第70页 |
·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归因和情感的城乡差异 | 第70-71页 |
4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三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系统 | 第71-72页 |
5 研究启示及反思 | 第72-73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研究工具(部分)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