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中国旅游业与旅游纪念品 | 第9-11页 |
1.1.2 厦门旅游业与旅游纪念品 | 第11-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旅游纪念品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旅游纪念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旅游纪念品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旅游纪念品、AHP-TOPSIS法相关理论概述与研究 | 第21-29页 |
2.1 旅游纪念品概述 | 第21-25页 |
2.1.1 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旅游纪念品的特点与分类 | 第21-25页 |
2.1.3 旅游纪念品的功能作用 | 第25页 |
2.2 厦门市旅游纪念品概况 | 第25-26页 |
2.3 进行厦门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页 |
2.3.1 提升纪念品质量,增加创意和品种 | 第26页 |
2.3.2 评估不同旅游纪念品,为游客购买提供参考 | 第26页 |
2.3.3 打造优美文化名片,做好精致旅游纪念品 | 第26页 |
2.4 AHP-TOPSIS法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26-28页 |
2.4.1 AHP法 | 第26-27页 |
2.4.2 TOPSIS法 | 第27页 |
2.4.3 AHP-TOPSIS方法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应用概况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厦门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 第29-41页 |
3.1 评价依据——基于德菲法确定待研究旅游纪念品 | 第29-30页 |
3.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30页 |
3.2.2 系统性原则 | 第30页 |
3.2.3 可行性原则 | 第30页 |
3.2.4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页 |
3.3 厦门旅游纪念品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0-32页 |
3.4 厦门旅游纪念品评价对象的建立 | 第32-36页 |
3.4.1 确定厦门旅游纪念品评价对象 | 第32-33页 |
3.4.2 厦门旅游纪念品评价对象介绍 | 第33-36页 |
3.5 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36-40页 |
3.5.1 旅游纪念品设计步骤 | 第36-39页 |
3.5.2 旅游纪念品评价步骤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与效果分析 | 第41-50页 |
4.1 基于AHP和 TOPSIS法旅游纪念品设计评价分析 | 第41-48页 |
4.1.1 基于AHP法的指标权重设计 | 第41-46页 |
4.1.2 基于TOPSIS法的厦门旅游纪念品比选 | 第46-48页 |
4.2 纪念品比选结果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1.1 纪念品设计 | 第50页 |
5.1.2 纪念品评价 | 第50页 |
5.2 展望 | 第50-53页 |
5.2.1 重视旅游纪念品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情况 | 第50-51页 |
5.2.2 提高旅游产品多样性 | 第51页 |
5.2.3 完善旅游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第51页 |
5.2.4 做好多项旅游纪念品联合开发 | 第51页 |
5.2.5 强化旅游纪念品品牌化概念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A 厦门旅游纪念品问卷调查表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