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

第1章 综述第1-28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5-19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5-18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1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有关汽车产业组织研究的现状第22-23页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3-24页
  1.3.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第23页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3-24页
 1.4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2章 基本理论综述第28-50页
 2.1 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第28-33页
  2.1.1 有关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第28-29页
  2.1.2 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渊源第29-33页
 2.2 有关市场结构基本理论第33-35页
  2.2.1 市场结构的概念及特征第33页
  2.2.2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第33-35页
 2.3 有关规模经济基本理论第35-37页
 2.4 有关企业行为基本理论第37-39页
 2.5 有关产品差别化基本理论第39-41页
 2.6 有关产业集群基本理论第41-45页
  2.6.1 产业集群的概念第41-43页
  2.6.2 产业集群的特点第43-44页
  2.6.3 产业集群的成因和功能第44-45页
 2.7 有关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理论第45-49页
  2.7.1 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第45页
  2.7.2 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第45页
  2.7.3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第45-46页
  2.7.4 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第46-47页
  2.7.5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第47-49页
 2.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概况及产业发展愿景第50-73页
 3.1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概况第50-59页
  3.1.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总体状况第50-55页
  3.1.2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演进及产业发展现状第55-59页
 3.2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需求分析第59-62页
  3.2.1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需求潜力分析第59-61页
  3.2.2 中国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分析第61-62页
 3.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第62-66页
  3.3.1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汽车工业发展新趋势第62-65页
  3.3.2 中国汽车工业当前发展态势第65-66页
 3.4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愿景第66-72页
  3.4.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模预测第66-71页
  3.4.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愿景目标第71页
  3.4.3 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愿景的基本策略第71-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与市场结构第73-102页
 4.1 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第73-80页
  4.1.1 汽车产业规模经济趋势第73-75页
  4.1.2 影响汽车厂规模经济的因素第75-77页
  4.1.3 轿车厂规模经济第77-78页
  4.1.4 轻型车厂规模经济第78-80页
 4.2 汽车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第80-87页
  4.2.1 产品差异化内涵及成因第80-81页
  4.2.2 汽车产品的物理差异第81-83页
  4.2.3 买方需求差异第83-84页
  4.2.4 对顾客服务差异第84-85页
  4.2.5 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差异化特征第85-87页
 4.3 汽车产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第87-89页
  4.3.1 进入壁垒因素第87-88页
  4.3.2 退出壁垒因素第88-89页
 4.4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分析第89-94页
  4.4.1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发展及现状第89-92页
  4.4.2 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因素分析第92-94页
 4.5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及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第94-99页
  4.5.1 汽车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特征第94-96页
  4.5.2 世界汽车市场结构第96-97页
  4.5.3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比较呈现的特征第97-99页
 4.6 世界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分析第99-101页
 4.7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方向第101页
 4.8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中国汽车产业定价行为分析第102-119页
 5.1 汽车产业寡头垄断定价模型第102-103页
 5.2 产品市场定位第103-105页
 5.3 定价目标第105-108页
 5.4 汽车产业通行价格定价法及其理论诠释第108-110页
  5.4.1 通行价格定价原则第108-109页
  5.4.2 汽车产业通行价格定价诠释第109-110页
 5.5 基于体制与市场环境的中国汽车产业价格变化趋势第110-113页
  5.5.1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价位水平及其体制环境第110-113页
  5.5.2 买方市场环境下汽车产业价格放开的新走势第113页
 5.6 中国汽车产业价格协调机制第113-117页
  5.6.1 政府第113-115页
  5.6.2 行业协会第115-116页
  5.6.3 企业集团第116-117页
 5.7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6章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第119-141页
 6.1 技术创新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19-122页
  6.1.1 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相伴生第119-120页
  6.1.2 技术创新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第120-122页
 6.2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范式轨迹第122-129页
  6.2.1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第122-124页
  6.2.2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若干历史规律第124-125页
  6.2.3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第125-129页
 6.3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垄断与竞争第129-133页
  6.3.1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的一般认识第129页
  6.3.2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的不适应性因素分析第129-131页
  6.3.3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因素第131-133页
 6.4 优化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方向第133-140页
  6.4.1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第133-138页
  6.4.2 引进技术基础上推进二次创新第138-140页
 6.5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7章 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组织战略调整第141-169页
 7.1 产权重组与市场资源配置第141-146页
  7.1.1 我国汽车企业产权重组的动因第141-143页
  7.1.2 我国汽车企业产权重组的目的第143页
  7.1.3 我国汽车企业产权重组障碍第143-145页
  7.1.4 我国汽车企业产权重组的推动措施第145-146页
 7.2 健全企业治理的委托代理机制第146-150页
  7.2.1 汽车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第147-149页
  7.2.2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机制第149-150页
 7.3 中国汽车产业的合并、兼并与联合经营第150-155页
  7.3.1 中国汽车工业的两次合并、兼并与合资经营第150-152页
  7.3.2 企业合并、兼并与合资经营中存在的弊端第152-153页
  7.3.3 推进企业合并、兼并与合资经营的对策第153-155页
 7.4 中国汽车产业链的组织优化第155-168页
  7.4.1 汽车产业链组织优化的趋势第155-159页
  7.4.2 汽车产业的产业集群第159-162页
  7.4.3 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与虚拟企业第162-168页
 7.5 本章小结第168-169页
第8章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第169-186页
 8.1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169-173页
  8.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69-173页
  8.1.2 评价指标体系框图第173页
 8.2 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模型第173-177页
  8.2.1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74-176页
  8.2.2 指标评分标准的选择第176-177页
  8.2.3 综合得分的确定第177页
 8.3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第177-185页
  8.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77页
  8.3.2 评价标准及得分第177-179页
  8.3.3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79-182页
  8.3.4 综合得分的确定第182页
  8.3.5 汽车产业市场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182-185页
 8.4 本章小结第185-186页
第9章 优化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的政府规制政策第186-196页
 9.1 完善市场准入规制,增强市场竞争活力第186-187页
 9.2 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维护产业公平竞争第187-188页
 9.3 推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提高产业竞争实力第188-190页
 9.4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产业重组第190-192页
 9.5 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第192-193页
 9.6 推进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打造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航空母舰”第193-194页
 9.7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194-195页
 9.8 本章小结第195-196页
结论第196-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05-206页
致谢第206-207页
个人简历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小波分析进行图像数据压缩
下一篇:萨尔图油北一二排区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