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萨尔图油北一二排区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

前言第1-24页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第19-23页
  (一) 研究概况第19-22页
  (二) 研究水平第22页
  (三) 发展趋势第22-23页
 三、 所做工作及主要成果第23-24页
第一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第24-28页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4-25页
   ·区域地层特征第25页
   ·构造发育简史第25-26页
   ·开发概况第26-28页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第28-34页
   ·高分辨率储层对比的原理第28-29页
   ·基准面旋回的确定第29-30页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第29页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第29-30页
   ·高分辫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第30页
   ·地层特征第30-34页
第三章 沉积微相特征及空间展布第34-44页
   ·相标志第34-36页
     ·岩性特征第34页
     ·沉积构造特征第34-35页
     ·古生物特征第35页
     ·砂岩厚度及沉积韵律特征第35页
     ·电测曲线特征第35-36页
   ·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第36-39页
     ·砂质辫状河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36页
     ·曲流河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36-38页
     ·三角洲分流平原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38-39页
     ·三角洲内前缘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39页
   ·相模式第39-40页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0-44页
     ·P11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0-41页
     ·P12a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1页
     ·P12b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1-42页
     ·P13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2-43页
     ·P14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43-44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河道砂体成因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4-59页
   ·河流控制因素分析第44-48页
     ·层序地层学的观点第44-46页
     ·河流工程的观点第46-48页
   ·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思路第48-50页
     ·相关概念第48页
     ·研究思路第48-50页
   ·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0-53页
     ·砂质辫状河砂体形成机理第50-51页
     ·砂质辫状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1-52页
     ·密井网资料第52-53页
   ·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3-57页
     ·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第53-54页
     ·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4-56页
     ·密井网资料第56-57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7-58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第57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7页
     ·密井网资料第57-58页
   ·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8-59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58页
     ·密井网资料第58-59页
第五章 不同类型河道原型模型建立第59-66页
   ·地质知识库的建立第60-63页
     ·不同类型河流的基本约束参数第60-61页
     ·河道表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第61-62页
     ·垂向层序及主要岩相类型第62-63页
   ·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原型模型建立第63-66页
     ·辫状河原型模型第63页
     ·曲流河原型模型第63-64页
     ·水上(下)分流河道原型模型第64-66页
第六章 储层参数解释及展布特征第66-79页
   ·资料预处理第66-67页
   ·解释模型建立及精度分析第67-79页
     ·泥质含量第67-69页
     ·孔隙度第69-70页
     ·渗透率第70-77页
     ·原始含油饱和度第77页
     ·隔夹层的解释第77-79页
第七章 砂体建筑结构对储层特征的影响分析第79-99页
   ·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展布第79-81页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第81-94页
     ·研究思路第81-84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84-89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89-91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91-94页
   ·水淹状况分析第94-99页
     ·河道砂体建筑结构对水淹程度的影响第94-96页
     ·研究区水淹状况分析第96-99页
结论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
下一篇:水声吸声覆盖层理论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