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相图计算技术 | 第12-18页 |
·相图计算作用及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相图计算原理 | 第14-16页 |
·相图和热力学评估 | 第16-18页 |
·相图的实验测定 | 第18-19页 |
·热浸镀锌工艺及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概述 | 第19-20页 |
·热浸镀锌工艺 | 第20-21页 |
·含硅钢的热浸镀锌 | 第21-23页 |
·铝在热浸镀锌中的作用与控制 | 第23-24页 |
·用于镀锌设备的耐磨耐蚀材料的开发 | 第24-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31页 |
第三章 RE-Al体系热力学优化 | 第31-49页 |
·研究背景 | 第31-32页 |
·热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纯组元 | 第32页 |
·液相 | 第32页 |
·严格化学计量比的金属间化合物 | 第32-33页 |
·La-Al系热力学优化 | 第33-36页 |
·实验信息 | 第33页 |
·评估过程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Ce-Al系热力学优化 | 第36-42页 |
·实验信息 | 第36-38页 |
·评估过程及实验数据的选择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Pr-Al系热力学优化 | 第42-46页 |
·实验信息 | 第42-43页 |
·评估过程及实验数据的选择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Ag-RE系热力学优化 | 第49-62页 |
·热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Liquid,fcc,bcc,dhcp相 | 第49页 |
·金属间化合物 | 第49-50页 |
·Ag-Ce系 | 第50-55页 |
·实验信息 | 第50-52页 |
·评估过程及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Ag-Pr系 | 第55-60页 |
·实验信息 | 第55-56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56-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Zn-Fe-Si系热力学计算及Zn-Fe-Si-Ni四元系相关系的测试 | 第62-87页 |
·研究背景 | 第62-63页 |
·Zn-Fe-Si系热力学计算 | 第63-77页 |
·热力学模型 | 第63-65页 |
·二元系 | 第65-69页 |
·Fe-Zn-Si三元系 | 第69-77页 |
·Zn-Fe-Si-Ni四元系相关系的测试 | 第77-85页 |
·实验方法 | 第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7页 |
第六章 Zn-Fe-Al体系热力学分析及锌池中有效铝在线检测系统 | 第87-103页 |
·锌池中有效铝的作用及测量方法 | 第87-89页 |
·锌池中铝的作用 | 第87-88页 |
·锌池中有效铝测量 | 第88-89页 |
·有效铝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及Fe-Zn-Al三元系的热力学分析 | 第89-94页 |
·有效铝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 第89-90页 |
·Zn-Fe-Al三元液相中铝的活度系数分析 | 第90-93页 |
·电解质的种类选取与成分优化 | 第93-94页 |
·探测器的结构与有效铝在线检测系统 | 第94-96页 |
·有效铝在线检测系统的性能 | 第96-99页 |
·有效铝在线检测系统精度测定 | 第96-99页 |
·信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实验 | 第99页 |
·探测器寿命实验 | 第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3页 |
第七章 Fe-Mo-Cr-Ni相关系及耐磨耐蚀合金设计 | 第103-1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3页 |
·合金化原理及设计方法 | 第103-104页 |
·Fe-Cr-Ni-Mo合金相关系 | 第104-107页 |
·Ni对Fe-Mo-Cr相关系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Cr对Fe-Mo-Cr相关系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合金成分的优化 | 第107-108页 |
·均匀化处理温度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11-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