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移动机器人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位及地图创建研究

1 绪论第1-28页
 1.1 移动机器人发展状况概述第9-14页
  1.1.1 国外移动机器人发展状况第9-13页
  1.1.2 国内移动机器人研究状况第13-14页
 1.2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第14-20页
  1.2.1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重点和关键技术第15-19页
  1.2.2 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发展趋势第19-20页
 1.3 SmartROB-2嵌入式移动机器人平台第20-25页
  1.3.1 嵌入式移动机器人系统的体系结构第21-22页
  1.3.2 SmartROB-2机器人硬件架构第22页
  1.3.3 强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 XO/2第22-25页
 1.4 基于智能机器人平台开展创新控制教育第25-27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第27-28页
2 非完整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及传感器模型第28-52页
 2.1 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系统基本概念和数学表示第28-30页
 2.2 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第30-36页
  2.2.1 差动传动机器人速度控制率第30-31页
  2.2.2 非完整两轮移动机器人位姿反馈控制率第31-34页
  2.2.3 非完整两轮移动机器人典型运动控制问题第34-36页
 2.3 自主移动机器人传感器分类介绍及比较第36-39页
  2.3.1 内部传感器第36页
  2.3.2 测距传感器第36-38页
  2.3.3 视觉传感器第38-39页
  2.3.4 碰撞传感器第39页
 2.4 传感器模型第39-44页
  2.4.1 里程计模型第39-42页
  2.4.2 激光测距仪模型第42-43页
  2.4.3 CCD摄像机模型第43-44页
 2.5 不确定性信息描述与误差分析第44-51页
  2.5.1 里程计的局限及误差传递第45-48页
  2.5.2 激光测距仪误差分析第48-51页
 2.6 小结第51-52页
3 基于多传感器的环境特征提取与信息融合第52-69页
 3.1 基于双激光测距仪的室内环境特征描述与提取第52-58页
  3.1.1 基于双激光测距仪的原始数据预处理第52-54页
  3.1.2 改进角度直方图方法第54-57页
  3.1.3 线段特征的加权最小二乘拟合第57-58页
 3.2 基于单目视觉的室内环境特征描述与提取第58-62页
 3.3 特征匹配融合与自然陆标的生成第62-66页
  3.3.1 水平线段特征合并第62-63页
  3.3.2 不同传感器获取特征的匹配融合第63-64页
  3.3.3 自然陆标的辨识与确定第64-66页
 3.4 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集成及环境信息融合第66-68页
  3.4.1 SmartROB-2移动机器人的多传感器集成第66页
  3.4.2 基于多传感器的环境信息融合第66-67页
  3.4.3 移动机器人导航中多传感器融合的实现第67-68页
 3.5 小结第68-69页
4 自主移动机器人基于先验地图的定位研究第69-102页
 4.1 自主移动机器人运动空间的表述第69-74页
  4.1.1 移动机器人空间表述的分类第70-71页
  4.1.2 移动机器人空间的度量表述方法第71-72页
  4.1.3 移动机器人空间的拓扑表述方法第72页
  4.1.4 移动机器人空间的混合表述方法第72-73页
  4.1.5 移动机器人空间表述方法比较第73-74页
 4.2 自主移动机器人基于先验地图的定位第74-101页
  4.2.1 自主移动机器人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定位第75-83页
  4.2.2 自主移动机器人基于概率模型的全局定位第83-89页
  4.2.3 自主移动机器人基于先验几何-拓扑混合地图的定位第89-101页
 4.3 小结第101-102页
5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第102-115页
 5.1 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第102-105页
 5.2 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及其算法的具体实现第105-110页
  5.2.1 SLAM中的地图创建的实现第105-108页
  5.2.2 SLAM中移动机器人自定位的实现第108-109页
  5.2.3 SLAM在 SmartROB-2移动机器人运动中的具体实现第109-110页
 5.3 移动机器人网络控制的实现及 SLAM实验结果第110-114页
  5.3.1 SmartROB-2移动机器人平台网络控制的实现第110-112页
  5.3.2 SLAM实验结果第112-113页
  5.3.3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第113-114页
 5.4 小结第114-115页
6 总结和展望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和科研项目第122-123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外焦平面阵列整机性能评估技术
下一篇:苏太猪肉质性状与15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