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 诠释学与法律诠释的概念界定 | 第12-24页 |
(一) 诠释学的概念界定--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 第12-14页 |
(二) 法律诠释的概念 | 第14-17页 |
1 、 法律诠释的主体--法官 | 第14页 |
2 、 法律诠释的客体--法律文本与事实文本 | 第14-15页 |
3 、 法律诠释的对象--法律与社会 | 第15-16页 |
4 、 法律诠释的内容--理解、翻译与解释 | 第16-17页 |
5 、 法律诠释的目的--正确适用法律 | 第17页 |
(三) 法律诠释与法律解释的概念比较 | 第17-24页 |
1 、 对法律解释概念的清理 | 第18-21页 |
2 、 对法律诠释与法律解释概念的比较 | 第21-24页 |
二、 法律诠释的性质:独断性与探究性的结合 | 第24-39页 |
(一) 法律诠释是独断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诠释 | 第24-26页 |
(二) 对法律诠释性质的质疑--法律问题是否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 第26-39页 |
1 、 对于法律客观性的质疑--结构与语言的缺陷 | 第27-30页 |
2 、 对法律诠释主客观矛盾的质疑 | 第30-32页 |
3 、 拯救法律客观性的努力 | 第32-34页 |
4 、 法律诠释的主客观统一问题--对于前见的正确理解 | 第34-39页 |
三、 法律诠释的普遍意义 | 第39-51页 |
(一) 对待法律诠释的不同态度 | 第39-41页 |
1 、 来自三权分立理论的反对--对立法权的侵犯? | 第40页 |
2 、 来自法律角度的反对--事后立法? | 第40页 |
3 、 支持的声音--法律是法律诠释的结果 | 第40-41页 |
(二) 对上述态度的反思 | 第41-44页 |
1 、 法律诠释是对立法权的有益补充 | 第41-43页 |
2 、 事前公开不是法律唯一的、终极的价值 | 第43-44页 |
3 、 对“法律诠释的结果=法律”学说的反思 | 第44页 |
(三) 法律诠释的普遍意义所在 | 第44-51页 |
1 、 对“诠释”的词源学以及历史发展的考察及其结论 | 第44-47页 |
2 、 对法律诠释意义的考察 | 第47-51页 |
结语: 法律诠释学在法学研究中的地位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