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第1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7-14页 |
1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目的 | 第7页 |
1.1 增强自然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 | 第7页 |
1.2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 第7页 |
1.3 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 第7页 |
2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态势与存在问题 | 第7-9页 |
2.1 旅游开发的态势 | 第8页 |
2.2 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 第8-9页 |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涵义 | 第9-12页 |
3.1 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9-11页 |
3.2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涵义 | 第11-12页 |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4.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4.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基础研究 | 第14-27页 |
1 自然保扩区环境条件研究 | 第14-19页 |
1.1 区位环境条件 | 第14-16页 |
1.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6-17页 |
1.3 社会环境条件 | 第17-19页 |
2 自然保扩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 | 第19-21页 |
2.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 第19页 |
2.2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内容 | 第19-20页 |
2.3 藤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分类 | 第20-21页 |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第21-27页 |
3.1 评价要素确定 | 第21页 |
3.2 评价要素的权重及其等级评分标准确定 | 第21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21-26页 |
3.4 评价实例 | 第26-27页 |
第3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战略目标、原则及开发程序 | 第27-32页 |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战略 | 第27-29页 |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7页 |
1.2 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战略 | 第27-28页 |
1.3 特色开发战略 | 第28页 |
1.4 合作开发战略 | 第28-29页 |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战略目标 | 第29-30页 |
2.1 目标制定 | 第29页 |
2.2 目标定位 | 第29-30页 |
2.3 阶段目标确定 | 第30页 |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原则 | 第30-31页 |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0页 |
3.2 “三控制”原则 | 第30-31页 |
3.3 规划先行逐步开发原则 | 第31页 |
3.4 最大限度社区参与的原则 | 第31页 |
3.5 生态审美与生态教育并重原则 | 第31页 |
3.6 依法开发的原则 | 第31页 |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程序 | 第31-32页 |
第4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专门规划—生态旅游规划 | 第32-45页 |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规划的基本框架 | 第32-33页 |
2 基于保护性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生态旅游规划 | 第33-41页 |
2.1 自然保护区景观分类原则 | 第33页 |
2.2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景观分类系统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34-38页 |
2.4 理想旅游景观格局的配置 | 第38-39页 |
2.5 生态旅游区景观优化设计 | 第39-41页 |
3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生态旅游规划 | 第41-42页 |
3.1 从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角度,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42页 |
3.2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42页 |
4 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分析的生态旅游规划 | 第42-45页 |
4.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方法 | 第43-44页 |
4.2 藤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 第44-45页 |
第5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 | 第45-51页 |
1 生态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 第45页 |
1.1 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原则 | 第45页 |
1.2 循次渐进、适度开发原则 | 第45页 |
1.3 科学技术支持原则 | 第45页 |
1.4 生态教育原则 | 第45页 |
2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 第45-47页 |
2.1 生态旅游产品 | 第45-46页 |
2.2 生态旅游产品的保护性设计 | 第46-47页 |
3 生态服务设施建设 | 第47-50页 |
3.1 生态服务设施保护性建设要求 | 第47-48页 |
3.2 主要生态服务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3.3 生态交通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4 生态旅游商品开发 | 第50-51页 |
4.1 成立生态旅游商品研究机构 | 第50页 |
4.2 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系列 | 第50页 |
4.3 扶持社区生态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区的建设 | 第50页 |
4.4 注重当地饮食组合商品的开发 | 第50页 |
4.5 突出生态旅游商品的参与性 | 第50-51页 |
第6章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生态旅游管理 | 第51-57页 |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及保护性管理手段 | 第51-52页 |
1.1 生态旅游管理 | 第51页 |
1.2 保护性生态管理手段 | 第51-52页 |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实施 | 第52-57页 |
2.1 理顺体制,设立专门领导机构 | 第52页 |
2.2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 | 第52页 |
2.3 努力塑造“负责任的生态旅游者” | 第52-54页 |
2.4 建立新型开放式、参与合作式的社区管理 | 第54-55页 |
2.5 大力加强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的环境管理 | 第55-56页 |
2.6 依据环境容量,建立管理分区 | 第56页 |
2.7 吸收国外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 第56-57页 |
第7章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评价体系 | 第57-60页 |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评价标准 | 第57页 |
1.1 资源与环境保护评价标准 | 第57页 |
1.2 旅游经济发展标准 | 第57页 |
1.3 社会发展标准 | 第57页 |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7-59页 |
2.1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2.2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58-59页 |
2.3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9页 |
2.4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59页 |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综合效益评价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中文摘要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