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第10-14页 |
1.1.1 RFLP | 第11页 |
1.1.2 RAPD | 第11页 |
1.1.3 SSR或微卫星 | 第11-12页 |
1.1.4 ISSR | 第12页 |
1.1.5 AFLP | 第12-13页 |
1.1.6 EST | 第13-14页 |
1.2 遗传作图 | 第14-16页 |
1.3 质量性状基因标记 | 第16-17页 |
1.4 QTLs作图 | 第17-23页 |
1.4.1 QTLs作图方法 | 第19-22页 |
1.4.1.1 单标记作图法 | 第19-20页 |
1.4.1.2 区间作图法 | 第20-21页 |
1.4.1.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1页 |
1.4.1.4 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1-22页 |
1.4.2 小麦的QTLs作图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思路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创建 | 第24页 |
2.2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 | 第24页 |
2.3 SSR标记分析 | 第24-27页 |
2.3.1 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3.2 SSR反应体系 | 第25页 |
2.3.3 PCR扩增程序 | 第25页 |
2.3.4 胶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5 电泳 | 第26页 |
2.3.6 银染 | 第26页 |
2.3.7 有关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2.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电泳分析 | 第27-28页 |
2.5 分子标记的遗传作图 | 第28页 |
2.6 QTLs分析 | 第28页 |
2.7 QTLs命名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77页 |
3.1 RILs群体的创建和RILs群体性状表现 | 第29-32页 |
3.1.1 RILs群体创建 | 第29页 |
3.1.2 RILs群体及其亲本性状表现 | 第29-32页 |
3.2 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图谱绘制 | 第32-38页 |
3.2.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32页 |
3.2.2 遗传图谱绘制 | 第32-38页 |
3.3 各环境联合产量性状QTLs分析 | 第38-57页 |
3.3.1 株高 | 第38-46页 |
3.3.1.1 加性效应QTLs | 第38页 |
3.3.1.2 互作QTLs | 第38-46页 |
3.3.2 穗长 | 第46页 |
3.3.2.1 加性效应QTLs | 第46页 |
3.3.2.2 互作QTLs | 第46页 |
3.3.3 结实小穗数 | 第46-47页 |
3.3.3.1 加性效应QTLs | 第46-47页 |
3.3.3.2 互作QTLs | 第47页 |
3.3.4 不孕小穗数 | 第47-48页 |
3.3.4.1 加性效应QTLs | 第47页 |
3.3.4.2 互作QTLs | 第47-48页 |
3.3.5 总小穗数 | 第48-49页 |
3.3.5.1 加性效应QTLs | 第48页 |
3.3.5.2 互作QTLs | 第48-49页 |
3.3.6 穗粒数 | 第49页 |
3.3.6.1 加性效应QTLs | 第49页 |
3.3.6.2 互作QTLs | 第49页 |
3.3.7 50cm行长穗数 | 第49-51页 |
3.3.7.1 加性效应QTLs | 第50页 |
3.3.7.2 互作QTLs | 第50-51页 |
3.3.8 千粒重 | 第51-52页 |
3.3.8.1 加性效应QTLs | 第51-52页 |
3.3.8.2 互作QTLs | 第52页 |
3.3.9 50cm行长粒重 | 第52页 |
3.3.9.1 加性效应QTLs | 第52页 |
3.3.9.2 互作QTLs | 第52页 |
3.3.10 小结 | 第52-57页 |
3.3.10.1 加性效应QTLs | 第52-55页 |
3.3.10.2 互作QTLs | 第55-57页 |
3.4 不同环境下产量性状的QTLs分析 | 第57-77页 |
3.4.1 株高 | 第57-67页 |
3.4.1.1 环境1 | 第57页 |
3.4.1.2 环境2 | 第57页 |
3.4.1.3 环境3 | 第57-67页 |
3.4.1.4 环境4 | 第67页 |
3.4.1.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67页 |
3.4.2 穗长 | 第67页 |
3.4.2.1 加性效应QTLs | 第67页 |
3.4.2.2 互作QTLs | 第67页 |
3.4.3 结实小穗数 | 第67-69页 |
3.4.3.1 环境1 | 第67页 |
3.4.3.2 环境2 | 第67-68页 |
3.4.3.3 环境3 | 第68页 |
3.4.3.4 环境4 | 第68页 |
3.4.3.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68-69页 |
3.4.4 不孕小穗数 | 第69页 |
3.4.4.1 加性效应QTLs | 第69页 |
3.4.4.2 互作QTLs | 第69页 |
3.4.5 总小穗数 | 第69-70页 |
3.4.5.1 环境1 | 第69页 |
3.4.5.2 环境2 | 第69页 |
3.4.5.3 环境3 | 第69页 |
3.4.5.4 环境4 | 第69-70页 |
3.4.5.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70页 |
3.4.6 穗粒数 | 第70-71页 |
3.4.6.1 环境1 | 第70页 |
3.4.6.2 环境2 | 第70页 |
3.4.6.3 环境3 | 第70-71页 |
3.4.6.4 环境4 | 第71页 |
3.4.6.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71页 |
3.4.7 50cm行长穗数 | 第71-72页 |
3.4.7.1 环境1 | 第71页 |
3.4.7.2 环境2 | 第71-72页 |
3.4.7.3 环境3 | 第72页 |
3.4.7.4 环境4 | 第72页 |
3.4.7.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72页 |
3.4.8 千粒重 | 第72-74页 |
3.4.8.1 环境1 | 第72-73页 |
3.4.8.2 环境2 | 第73页 |
3.4.8.3 环境3 | 第73页 |
3.4.8.4 环境4 | 第73页 |
3.4.8.5 与联合分析加性效应QTLs比较 | 第73-74页 |
3.4.9 50cm行长粒重 | 第74页 |
3.4.9.1 加性效应QTLs | 第74页 |
3.4.9.2 互作QTLs | 第74页 |
3.4.10 小结 | 第74-77页 |
3.4.10.1 加性效应QTLs | 第74-75页 |
3.4.10.2 互作QTLs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81页 |
4.1 群体创建与分子标记作图 | 第77-78页 |
4.2 产量性状QTLs检测 | 第78-79页 |
4.3 产量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 第79-80页 |
4.4 QTLs与标记辅助选择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英文摘要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主持的科研课题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