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6-13页 |
1.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第6页 |
1.2 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7页 |
1.3 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第7-12页 |
1.3.1 富营养化过程指标体系研究 | 第7-9页 |
1.3.2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 第9-11页 |
1.3.2.1 湖泊富营养化磷模型 | 第9-10页 |
1.3.2.2 浮游植物生态模型 | 第10-11页 |
1.3.2.3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 | 第11页 |
1.3.3 国内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研究 | 第11-12页 |
1.4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苏南地区地表水富营养化现状 | 第13-21页 |
2.1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 第13-15页 |
2.2 苏南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源现状及评价 | 第15-18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2.2 农田氮素迁移系数及工业污水排放浓度 | 第16页 |
2.2.3 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及向水体的排放量 | 第16-18页 |
2.2.4 精养鱼塘污染物的产生及向水体的排放量 | 第18页 |
2.2.5 苏南地区生活污染物产生量及对水体污染 | 第18页 |
2.2.6 苏南地区污染源排放总量 | 第18页 |
2.3 苏南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 | 第18-20页 |
2.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富营养化形成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 | 第21-38页 |
3.1 实验和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3.1.2 样品的采集 | 第21页 |
3.1.3 实验装置和仪器 | 第21-22页 |
3.1.4 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2页 |
3.1.5 实验步骤 | 第22-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8页 |
3.2.1 “菌-藻”共生体系是富营养化过程的主体 | 第24-27页 |
3.2.2 营养盐对藻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底泥的内源释放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 第28-32页 |
3.2.4 生活污水中LAS对藻的胁迫作用 | 第32-38页 |
3.2.4.1 LAS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2 LAS对藻吸收TP、TN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4.3 LAS对藻体过氧化氢的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2.4.4 LAS吸附降解 | 第35-36页 |
3.2.4.5 LAS对藻类形态的破坏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苏南富营养化控制对策与建议 | 第38-41页 |
4.1 控制外源营养物质的输入 | 第38页 |
4.2 科学的疏浚 | 第38页 |
4.3 采用物理生态及生态环保产业 | 第38-39页 |
4.4 做好菌-藻对营养物的生物学转化利用的生态恢复技术 | 第39-40页 |
4.5 做好藻类的化学利用工作 | 第40页 |
4.6 建议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发表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