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叶树木类论文

引进植物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的繁殖技术及提高抗寒性的研究

缩略词表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11页
英文摘要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 绿玉树生物学特性与用途第17页
 2 绿玉树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研究第17-18页
 3 绿玉树植物化学组成及其作用的研究第18-21页
  3.1 药用价值第18-20页
  3.2 绿色能源第20-21页
 4 绿玉树细胞培养的研究第21页
 5 植物抗寒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第21-23页
 6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3-27页
  6.1 立题依据第23-24页
  6.2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绿玉树扦插繁殖及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第27-56页
 第一节 扦插繁殖的研究第27-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2 结果分析第29-32页
   2.1 插条类型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第29页
   2.2 基质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第29-30页
   2.3 激素和非激素处理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第30-31页
   2.4 扦插季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第31页
   2.5 不同种源插条的生根差异第31-32页
   2.6 插条生根解剖学观察第32页
   2.7 不同种源扦插苗的生长及在不同生态区试验性移栽结果第32页
  3 讨论与结论第32-35页
 第二节 建立微型快速繁殖途径的研究第35-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2 结果分析第36-43页
   2.1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不定芽再生第36-38页
    2.1.1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36-38页
    2.1.2 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第38页
   2.2 顶芽段及腋芽节段的培养第38-42页
    2.2.1 初始培养第39-41页
    2.2.2 增殖培养第41-42页
   2.3 愈伤组织形成及丛芽发生的解剖学观察第42-43页
  3 讨论与结论第43-46页
 第三节 离体培养试管苗生根及移栽技术的研究第46-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页
  2 结果分析第46-49页
   2.1 激素种类及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46-47页
   2.2 激素处理苗端段试管外生根的效果第47页
   2.3 苗端段生根的解剖学观察第47-48页
   2.4 不同光照强度炼苗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48页
   2.5 移栽基质对生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第48-49页
   2.6 绿玉树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程序的建立第49页
  3 结论第49-56页
第三章 提高绿玉树抗寒性的研究第56-72页
 第一节 PP_(333)与CaCl_2对绿玉树扦插苗抗寒性的影响第56-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2 结果分析第57-60页
   2.1 不同处理对绿玉树形态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第57-58页
   2.2 PP_(333)和CaCl_2对绿玉树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58-59页
   2.3 不同处理对绿玉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2.4 不同处理植株在冬季的生长情况第60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0-62页
 第二节 绿玉树试管苗辐射及EMS诱变研究第62-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2 结果分析第63-65页
   2.1 辐射对丛芽分化生长的影响第63页
   2.2 羟脯氨酸(HYP)对辐射诱变丛芽的筛选第63-64页
   2.3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绿玉树丛芽块的诱变作用第64-65页
   2.4 突变苗端段的生根培养第65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5-66页
 第三节 绿玉树多倍体诱导第66-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2 结果分析第67-69页
   2.1 秋水仙碱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方法的诱变效果第67-68页
   2.2 倍性鉴定第68页
   2.3 多倍体丛芽增殖继代培养第68-6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9-72页
第四章 绿玉树抗冻蛋白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第72-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2 结果分析第74-76页
  2.1 绿玉树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第74-75页
   2.1.1 卡那霉素对分化的影响第74-75页
   2.1.2 预培养时间对绿玉树转化的影响第75页
  2.2 辐射处理对Km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第75-76页
  2.3 抗性植株的生根培养第7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6-77页
第五章 不同种源、不同途径的诱变材料抗寒性比较研究第77-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2 结果分析第78-80页
  2.1 形态及生长特性的比较第78页
  2.2 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第78-79页
  2.3 低温对叶绿体、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第79页
  2.4 低温对不同材料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79-80页
 3 讨论与结论第80-85页
第六章 不同种源、不同途径的诱变材料乳汁化学成分及RAPD分析第85-100页
 第一节 不同种源的绿玉树和二倍体试管苗乳汁化学成分分析第85-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86页
  2 结果分析第86-89页
   2.1 不同种源的绿玉树和二倍体试管苗乳汁的出峰特点第86-88页
   2.2 不同种源的绿玉树和二倍体试管苗乳汁的化学组成第88-8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89-91页
 第二节 不同种源、不同诱变材料的绿玉树RAPD分析第91-10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2 结果分析第93-97页
   2.1 总DNA纯度及电泳检测结果第93-94页
   2.2 随机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产物的分析第94-95页
   2.3 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关系第95-97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7-100页
总论第100-103页
 1 绿玉树的快速繁殖与抗寒驯化第100页
 2 绿玉树物理化学诱变研究第100-101页
 3 绿玉树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RAPD分析第101-102页
 4 不同种源绿玉树乳汁化学成分的分析第102页
 5 绿玉树的栽培应用前景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南地表水富营养化形成过程及LAS等对藻类的胁迫作用研究
下一篇:甲苯二氨基甲酯甲酯分解制备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