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的选择研究

第一章 前 言第1-10页
 一、 研究的动机第8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8页
 三、 研究的内容第8-10页
第二章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借鉴与启示第10-19页
 第一节 混业经营模式的由来、成因和特点第10-13页
  一、 混业经营模式的由来第10-11页
  二、 混业经营模式的成因第11-12页
  三、 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第12-13页
 第二节 分业经营模式的由来、成因和特点第13-17页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由来第13-15页
  二、 分业经营模式的成因第15页
  三、 分业经营模式的特点第15-17页
 第三节 启 示第17-19页
第三章 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的比较第19-31页
 第一节 从宏观方面比较第19-25页
  一、 风险问题第19-23页
   (一) 混业经营与银行倒闭第19-20页
   (二) 混业经营模式的内在稳定特性第20-21页
   (三) 混业经营模式下的监管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第21-23页
   (四) 小结第23页
  二、 垄断问题第23-25页
   (一) 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第24页
   (二) 混业经营与垄断第24页
   (三) 分业经营下的“垄断”第24页
   (四) 垄断与立法监管第24-25页
   (五) 小结第25页
 第二节 从微观方面比较第25-31页
  一、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第25-29页
   (一) 规模经济效应第25页
   (二) 范围经济效应第25-27页
   (三) 财务协同效应第27-29页
   (四) 小结第29页
  二、 银企关系第29-31页
   (一) 有利方面第29-30页
   (二) 不利方面第30-31页
   (三) 小结第31页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1-37页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现状第31-34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第31-33页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经营模式第31-32页
   (二) 1993年以前的混业经营模式第32页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的确立第32-33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形成的背景分析第33-34页
   (一) 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要求第33页
   (二) 打击市场投机恢复金融秩序的需要第33-34页
   (三) 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第34页
   (四) 巴林银行破产的警示第34页
 第二节 现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37页
  一、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问题第34-35页
  二、 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问题第35-36页
  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第36页
  四、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问题第36-37页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第37-47页
 第一节 分业经营模式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第37-41页
  一、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第37页
  二、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第37-40页
   (一) 金融监管的限制第37-39页
   (二) 商业银行自身条件的制约第39-40页
   (三) 起步阶段的证券市场第40页
  三、 现阶段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40-41页
   (一) 商业银行经营的范围不经济第40页
   (二) “利益冲突”带来的危害第40-41页
   (三) 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第41页
 第二节 混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未来选择第41-43页
  一、 加入WTO的压力第41-42页
  二、 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第42页
  三、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第42-43页
 第三节 促进我国实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对策性建议第43-47页
  一、 我国实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制度安排第43-44页
   (一) 金融法规体系的建设第43页
   (二) 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第43页
   (三) 银行体制改革的推进第43页
   (四)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第43-44页
   (五) 技术投入与人才储备第44页
  二、 我国实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进程第44-47页
   (一) 介入阶段第44-45页
   (二) 试点阶段第45页
   (三) 实施阶段第45-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注释第48-51页
主要参考资料第51-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乳品市场态势及乳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股票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