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2 国内外对虎杖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页 |
3 国内外对虎杖白藜芦醇的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3.1 白藜芦醇的结构 | 第9-10页 |
3.2 白藜芦醇的研究历史 | 第10页 |
3.3 白藜芦醇的分布 | 第10-11页 |
3.4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3.5 白藜芦醇的测定 | 第13页 |
3.6 白藜芦醇的有机合成及提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及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4-21页 |
1 前言 | 第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14页 |
2.2 方法 | 第14-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3.1 白藜芦醇的稳定性研究 | 第16页 |
3.2 虎杖中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6-20页 |
3.3 讨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不同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变化及其它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 第21-26页 |
1 前言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3.1 虎杖中各组织部位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3.2 材料的不同干燥方法对虎杖白藜芦醇含最变化的影响 | 第23页 |
3.3 不同采集时间的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3.4 根茎与根茎的芽、干根粉中白藜芦醇含量比较 | 第24页 |
3.5 不同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 | 第26-34页 |
1 前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 仪器 | 第26页 |
2.2 材料 | 第26-27页 |
2.3 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3.1 不同溶剂浸提虎杖白藜芦醇的效果研究 | 第28-33页 |
3.2 不同提取方法对白藜芦醇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虎杖白藜芦醇的富集及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 | 第34-43页 |
1 前言 | 第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2.2 仪器 | 第34-3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3.1 不同树脂的静态吸附平衡与解吸特性 | 第36-40页 |
3.2 树脂对虎杖白藜芦醇动态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树脂的梯度解吸特征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缩略词表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图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