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23页 |
一、 问题提出及选题思考 | 第14-17页 |
二、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三、 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 | 第19-23页 |
第一章 导论:中国投资银行的功能设想 | 第23-32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二、 投资银行业务的内在本质 | 第26-27页 |
三、 投资银行业务的外在手段 | 第27-29页 |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功能设想 | 第29-32页 |
第二章 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能动作用 | 第32-54页 |
一、 虚拟资本的形成 | 第32-34页 |
(一) 虚拟货币的产生是虚拟资本形成的源头 | 第32-33页 |
(二) 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虚拟资本存在的基础 | 第33页 |
(三) 生息资本转化为虚拟资本 | 第33-34页 |
(四) 虚拟资本完全形成 | 第34页 |
二、 虚拟资本的能动作用 | 第34-43页 |
(一)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 第34-38页 |
(二) 虚拟资本的能动作用 | 第38-43页 |
三、 中国虚拟资本的现状 | 第43-54页 |
(一) 中国虚拟资本的存量分析 | 第43-49页 |
(二) 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49-54页 |
第三章 现实资本需要虚拟资本的主动调整 | 第54-73页 |
一、 现实资本的理论分析 | 第54-59页 |
(一) 现实资本与产权资本 | 第54页 |
(二) 产权理论的综合评判 | 第54-58页 |
(三) 产权市场的理论分析 | 第58-59页 |
二、 中国经济改革实质分析 | 第59-69页 |
(一)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产权改革 | 第59-64页 |
(二)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第64-67页 |
(三) 国有经济调整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67-69页 |
三、 中国现实资本的现状 | 第69-73页 |
(一) 中国经济总量的现状分析 | 第69-70页 |
(二) 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70-73页 |
第四章 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传导机制 | 第73-93页 |
一、 资本市场是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载体 | 第73-76页 |
(一) 资本市场的内涵 | 第73-75页 |
(二) 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市场是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 | 第75页 |
(三) 资本市场中的长期信贷市场是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 第75-76页 |
二、 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能动关系 | 第76-83页 |
(一) 资本市场利率与现实资本利润率 | 第76-80页 |
(二) 虚拟资本决定于现实资本 | 第80-81页 |
(三) 虚拟资本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 | 第81-83页 |
三、 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传导机制 | 第83-93页 |
(一) 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操作 | 第84-89页 |
(二) 企业股权转让的操作 | 第89-91页 |
(三) 投资银行可以降低调整成本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投资银行运用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合理逻辑 | 第93-110页 |
一、 投资银行理论的一个综述 | 第93-102页 |
(一) 投资银行的概念 | 第93-95页 |
(二) 投资银行的发展 | 第95-99页 |
(三) 投资银行的业务 | 第99-102页 |
二、 投资银行是承担调整职能的必然选择 | 第102-104页 |
(一)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发达和成熟的产物 | 第102-103页 |
(二) 中国投资银行兴起的背景 | 第103-104页 |
三、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 | 第104-110页 |
(一)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104-105页 |
(二) 中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7页 |
(三)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对策 | 第107-109页 |
(四) 政府机构的职能应该归位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中国投资银行运用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功能定位 | 第110-131页 |
一、 投资银行的功能定位——调整社会经济结构 | 第111-117页 |
(一) 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 第111-115页 |
(二) 调整社会经济产业结构 | 第115-117页 |
二、 投资银行的功能定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117-127页 |
(一) 投资银行促进国有企业再生 | 第118-119页 |
(二) 投资银行促进国有企业盘活 | 第119-125页 |
(三) 投资银行促进国有企业重组 | 第125-127页 |
三、 投资银行功能的实证分析 | 第127-131页 |
第七章 中国投资银行运用虚拟资本调整现实资本的世纪创新 | 第131-147页 |
一、 21世纪需要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 | 第131-132页 |
二、 投资银行必须积极完善传统业务 | 第132-135页 |
(一) 新股发行的业务创新 | 第133-134页 |
(二) 融资方式的业务创新 | 第134-135页 |
三、 投资银行必须积极探索派生业务 | 第135-147页 |
(一)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 第136-141页 |
(二) 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 第141-147页 |
后记 | 第147-152页 |
一、 我心目中的经济学 | 第147-150页 |
二、 我心目中的导师 | 第150-151页 |
三、 致谢辞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