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从英美交叉询问制度论我国民事庭审证言质证程序的完善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一、交叉询问制度的内涵及庭审质证的模式第12-18页
 (一) 交叉询问制度的内涵第12-13页
  1. 内涵界定第12页
  2. 交叉询问的基本模式第12-13页
 (二) 庭审质证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第13-18页
  1. 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询问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第13-15页
  2. 英美交叉询问的证人证言质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第15-18页
二、交叉询问制度的程序及其适用规则第18-31页
 (一) 交叉询问的程序第18-24页
  1. 交叉询问的主体第18页
  2. 交叉询问的范围第18-20页
  3. 交叉询问的顺序第20-22页
  4. 交叉询问的方式第22-24页
 (二) 交叉询问的适用规则第24-31页
  1. 诱导性询问禁止规则第24-28页
  2.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第28页
  3. 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第28-29页
  4. 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第29-31页
  5. 相关性规则第31页
三、交叉询问制度的配套程序第31-34页
 (一) 证人出庭制度第31-33页
  1.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第31页
  2. 我国司法实践中解决证人出庭率问题的误区及解决方案第31-33页
 (二) 证据开示制度第33-34页
  1. 证据开示与交叉询问制度的重要关系第33页
  2. 我国证据交换方式的不足第33-34页
四、交叉询问的价值、功能分析第34-43页
 (一) 交叉询问的价值第34-37页
  1. 交叉询问的外在价值—实现实体正义第34-35页
  2. 交叉询问的内在价值—保障程序正义第35-36页
  3. 交叉询问的效益价值第36-37页
 (二) 交叉询问的功能第37-42页
  1. 交叉询问功能概述第37-40页
  2. 充分发现真实功能第40-41页
  3. 实现诉讼民主功能第41-42页
 (三) 交叉询问制度的局限性分析第42-43页
五、我国民事庭审证言质证程序的完善第43-53页
 (一) 我国民事庭审证言质证程序的现状即我国确立交叉询问制度的现实困境第43-46页
  1. 证人出庭率低下第44页
  2. 法官主导型传统庭审询问方式的影响第44-45页
  3. 传闻证据规则、品格证据规则、诱导性询问等基本规则的缺失第45页
  4. 询问中适用的技术性规则简易化第45-46页
  5.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第46页
 (二) 我国民事庭审证言质证建立交叉询问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分析第46-48页
  1. 交叉询问制度充分体现了诉讼民主第46-47页
  2. 交叉询问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以及确定证据的真伪第47页
  3. 交叉询问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庭审效率第47-48页
 (三) 对我国建立交叉询问制度,完善民事庭审证言质证程序的完善的设想第48-53页
  1. 确立证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第49-50页
  2. 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第50-51页
  3.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证据排除规则第51页
  4. 适当地发挥法官的作用第51页
  5. 基于反询问的性质,在反询问中应当允许提出诱导性询问第51-52页
  6. 确立开放式的反询问的范围控制模式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用证支付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民事诉讼证人资格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