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技术综述 | 第16-23页 |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DCR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主要技术 | 第20-23页 |
·混合层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混合层简述 | 第24-25页 |
·混合层增长速率与大尺度结构 | 第25-26页 |
·声学辐射(扰动波)与波系结构 | 第26-27页 |
·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 第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湍流和混合层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概述 | 第28-30页 |
·非线性动力学应用于湍流和混合层的现状 | 第30-31页 |
·非线性理论应用于湍流和混合层的思考 | 第31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数值仿真方法和基于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 第33-51页 |
·数值仿真模型 | 第33-42页 |
·燃烧流动控制方程 | 第33-35页 |
·物理模型 | 第35-40页 |
·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RANS方法验证算例 | 第41-42页 |
·基于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42-50页 |
·动力系统的相空间重构及重构参数的确定 | 第43-47页 |
·非线性特征量的计算 | 第47-49页 |
·应用实例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超声速燃烧室数值仿真 | 第51-67页 |
·超声速燃烧室冷流流场和燃烧流场结构 | 第52-54页 |
·隔板形状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第54-57页 |
·隔板后缘厚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隔板偏折的影响 | 第56-57页 |
·工作参数对流场的影响 | 第57-64页 |
·亚燃室出口燃气马赫数的影响 | 第57-60页 |
·亚燃室出口燃气温度的影响 | 第60页 |
·压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压力匹配程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模拟飞行马赫数下超燃室的性能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非定常超声速混合层的大涡模拟 | 第67-90页 |
·算例验证 | 第68-72页 |
·冷流流场算例验证 | 第68-71页 |
·燃烧流场算例验证 | 第71-72页 |
·超声速燃烧室冷流和燃烧基本流场结构 | 第72-76页 |
·形状参数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76-82页 |
·隔板后缘厚度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77-79页 |
·气流夹角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79-80页 |
·扩张段扩张角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80-82页 |
·工作参数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82-85页 |
·Ma_2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82-84页 |
·压力匹配程度对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的影响 | 第84-85页 |
·强激波和混合层相互作用 | 第85-88页 |
·强激波与无反应超声速混合层作用 | 第85-87页 |
·强激波与有反应超声速混合层作用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超声速混合层混合增强措施初探 | 第90-107页 |
·低速流入口沿流向振荡对混合的影响 | 第90-97页 |
·入口自然激励和加振荡的人工激励对无反应混合层的影响 | 第91-92页 |
·加入沿流向振荡的有反应混合层演化情况 | 第92-94页 |
·频率变化对无反应混合层增长的影响 | 第94-95页 |
·幅值变化对无反应混合层增长的影响 | 第95-97页 |
·三维隔板后缘构型对混合的影响 | 第97-104页 |
·多种隔板后缘构型的三维流场结构 | 第97-102页 |
·较优隔板后缘构型扩展构型的三维流场分析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超声速混合层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 第107-119页 |
·单变量非线性时间序列方法的应用 | 第107-112页 |
·混合层发展情况与不变量的关系 | 第108-111页 |
·混合层混合效果与不变量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超声速混合层发展情况分析 | 第112-115页 |
·超声速混合层混合效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