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域灵活使用策略生成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前言 | 第12页 |
·国内外空域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空域灵活使用概述 | 第14-16页 |
·空域灵活使用概念的提出 | 第14-15页 |
·空域灵活使用概念的应用现状 | 第15页 |
·空域灵活使用概念的研究与发展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空域灵活使用与三级管理 | 第17-34页 |
·空域灵活使用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空域灵活使用中的空域三级管理 | 第18-19页 |
·ASM 第1 级——国家空域政策和结构的建立 | 第18页 |
·ASM 第2 级——空域的逐日分配 | 第18-19页 |
·ASM 第3 级——空域的实时使用 | 第19页 |
·空域灵活使用组织框架 | 第19-22页 |
·国家高层空域政策实体 | 第19-20页 |
·空域管理单元 | 第20-22页 |
·国家高层空域政策实体与空域管理单元关系 | 第22页 |
·灵活的空域结构和程序 | 第22-26页 |
·条件航路 | 第23-24页 |
·临时隔离区域 | 第24页 |
·临时保留区域 | 第24页 |
·跨国界区域 | 第24-25页 |
·减少协调空域 | 第25页 |
·预先协调空域 | 第25页 |
·空域限制等级 | 第25-26页 |
·空域灵活使用中的军/民航协调 | 第26-27页 |
·ASM 第1 级的军/民航协调 | 第26页 |
·ASM 第2 级的军/民航协调 | 第26-27页 |
·ASM 第3 级的军/民航协调 | 第27页 |
·EUROCONTROL 空域灵活使用应用状况 | 第27-33页 |
·空域灵活使用指数 | 第27-30页 |
·执行状况 | 第30-31页 |
·军民航联合使用空域 | 第31-32页 |
·经济效益 | 第32-33页 |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空域灵活使用方案研究 | 第34-44页 |
·我国的空域管理现状 | 第34-35页 |
·我国空域灵活使用总体方案 | 第35-36页 |
·所需建立的组织机构 | 第36-37页 |
·国家空域管理机构 | 第36页 |
·军民航联合空域管理机构 | 第36页 |
·军民航联合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适用我国的空域灵活使用方法 | 第37-38页 |
·重新规划空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航路结构 | 第37页 |
·灵活空域限制 | 第37-38页 |
·减少军/民航协调 | 第38页 |
·适用我国的空域灵活使用评估指数 | 第38-40页 |
·空域有效利用率 | 第38-39页 |
·飞行经济指数 | 第39-40页 |
·空域灵活使用可行性分析 | 第40-43页 |
·国家政策可行性 | 第40-41页 |
·技术可行性 | 第41-42页 |
·经济可行性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空域灵活使用策略生成系统框架设计 | 第44-51页 |
·背景及需求 | 第44-45页 |
·总体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 | 第45-47页 |
·系统主要框架 | 第47-48页 |
·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 | 第48-49页 |
·主要软件技术和方法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空域灵活使用策略生成系统具体模块及实现 | 第51-64页 |
·系统组成结构 | 第51页 |
·系统流程 | 第51-52页 |
·具体模块设计 | 第52-55页 |
·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 | 第52页 |
·空域视图生成模块 | 第52-53页 |
·空域辅助设计模块 | 第53页 |
·空域运行状况分析模块 | 第53页 |
·空域运行仿真模块 | 第53-54页 |
·策略生成模块 | 第54页 |
·策略评估模块 | 第54页 |
·信息发布模块 | 第54页 |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 第54-55页 |
·界面与实现 | 第55-63页 |
·主界面 | 第55-56页 |
·空域视图界面 | 第56-58页 |
·空域运行分析界面 | 第58-61页 |
·空域辅助设计界面 | 第61-63页 |
·仿真界面 | 第63页 |
·策略评估界面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64页 |
·进一步工作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