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土壤中的锌 | 第11-14页 |
·土壤锌含量及分布规律 | 第11-12页 |
·土壤中的有效锌 | 第12页 |
·影响土壤有效锌的因素 | 第12-14页 |
2 锌对高等植物的营养功能 | 第14-17页 |
·植物对锌的吸收及累积 | 第14页 |
·锌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 | 第14-15页 |
·酶的重要组成 | 第15-16页 |
·参与酶的活化 | 第16页 |
·影响DNA和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 第16页 |
·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 第16-17页 |
·参与色氨酸和吲哚乙酸的合成 | 第17页 |
3 水稻缺锌的分布 | 第17-18页 |
·水稻缺锌的广泛性 | 第17-18页 |
·水稻锌营养失调的症状 | 第18页 |
4 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基础 | 第18-25页 |
·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 | 第19页 |
·水稻锌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基础 | 第19-25页 |
5 水稻锌营养的分子机制 | 第25-28页 |
·ZIP转运子家族 | 第26页 |
·CDF转运子家族 | 第26-27页 |
·水稻中的锌转运子及其调控 | 第27-28页 |
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思路 | 第28-3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1-97页 |
第一章 水稻锌高效营养与根部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关系研究 | 第31-43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植物培养与缺锌处理 | 第32-33页 |
·锌含量测定及根系形态参数测定 | 第33-34页 |
·透射电镜 | 第34-35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试验结果 | 第35-40页 |
·不同缺锌水平对植株锌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缺锌条件对不同锌效率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缺锌条件对不同锌效率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缺锌条件对不同锌效率水稻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38-39页 |
·缺锌条件对不同锌效率水稻根尖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水稻锌高效营养与根系分泌物代谢关系 | 第43-54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试验处理 | 第44页 |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分离 | 第44-45页 |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 第45页 |
·根尖有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45-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缺锌对水稻根内有机酸的影响 | 第47页 |
·缺锌对水稻地上部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根系分泌物测定 | 第49-50页 |
·缺锌对根系内有机酸代谢酶的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水稻锌高效营养与氧化胁迫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关系研究 | 第54-67页 |
·前言 | 第54-5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植物培养与缺锌处理 | 第55页 |
·质膜透性 | 第55-56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56页 |
·H_2O_2含量 | 第56页 |
·MDA含量 | 第56-57页 |
·SOD酶活测定 | 第57页 |
·POD酶活测定 | 第57页 |
·CAT酶活测定 | 第57-58页 |
·APX酶活测定 | 第58页 |
·试验结果 | 第58-64页 |
·丙二醛含量 | 第58-59页 |
·过氧化氢含量 | 第59-60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60页 |
·质膜透性 | 第60-61页 |
·抗氧化酶活性 | 第61-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第四章 缺锌条件对不同锌效率水稻(Oryza sativa L.)光合能力、77K低温荧光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 | 第67-82页 |
·前言 | 第67-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植物培养与缺锌处理 | 第69页 |
·生物量测定与锌含量分析 | 第69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69页 |
·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测定 | 第69-70页 |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70页 |
·77K低温荧光测定 | 第70页 |
·叶绿体超微结构 | 第70-71页 |
·试验结果 | 第71-79页 |
·植物生物量生长 | 第71页 |
·植物叶片内锌含量 | 第71-72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72-73页 |
·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测定 | 第73-74页 |
·叶绿素荧光 | 第74-75页 |
·77K低温荧光 | 第75-76页 |
·叶绿体超微结构 | 第76-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缺锌对不同锌效率水稻光合速率及叶绿体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79-80页 |
·叶绿素荧光光谱及77K低温荧光光谱显示缺锌对光反应中心造成了破坏 | 第80-81页 |
·叶绿体超微结构显示缺锌胁迫对不同锌效率水稻的叶绿体结构具有不同影响 | 第81-82页 |
第五章 ZIP锌转运子的基因组学分析及其在不同锌效率水稻中的表达模式研究 | 第82-97页 |
·前言 | 第82-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植物ZIP HMM profile的建立与数据库搜索 | 第84-85页 |
·序列联配和系统发生学分析 | 第85页 |
·半定量RT-PCR | 第85-86页 |
·试验结果 | 第86-94页 |
·植物生物量生长 | 第86-87页 |
·水稻基因组中ZIP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染色体定位 | 第87-89页 |
·ZIP转运蛋白的保守结构域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89-92页 |
·OsZIP家族基因在不同锌效率水稻各组织中表达模式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六章 综合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97-103页 |
·综合结论与讨论 | 第97-101页 |
·与根部相关的锌高效机制 | 第97-98页 |
·对锌的吸收转运上的锌高效机制 | 第98-99页 |
·与地上部生理和锌生物有效性相关机制 | 第99-10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Abstract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