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发展与现状 | 第9-15页 |
·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的概况 | 第9-12页 |
·劲性骨架施工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 第12-14页 |
·考虑施工过程的受力状态分析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结构内力计算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本文的工程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落步溪大桥简介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施工模拟方法及主要计算参数 | 第20-28页 |
·引言 | 第20页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0-22页 |
·有限元模型及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施工顺序 | 第25页 |
·主要材料参数 | 第25-26页 |
·主要荷载工况 | 第26-27页 |
·符号规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劲性骨架施工过程不同施工方法的受力状态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引言 | 第28页 |
·钢骨架合拢后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28-29页 |
·钢管混凝土两种压注顺序的受力状态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劲性骨架外包混凝土不同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32-65页 |
·引言 | 第32页 |
·施工拱脚实心段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32-33页 |
·等长施工外包混凝土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33-48页 |
·等长分段施工法的具体步骤 | 第33-34页 |
·各施工阶段的钢骨架应力 | 第34-42页 |
·各施工阶段拱肋混凝土的应力 | 第42-48页 |
·不等长施工外包混凝土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48-63页 |
·不等长分段施工法的具体步骤 | 第48-49页 |
·各施工阶段的钢骨架应力 | 第49-58页 |
·各施工阶段拱肋混凝土的应力 | 第58-63页 |
·两种施工方法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钢骨架应力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拱肋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拱上框架设缝与否对桥梁刚度及受力状态的影响 | 第65-71页 |
·引言 | 第65页 |
·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6-70页 |
·拱肋及桥面板的挠度比较 | 第66-67页 |
·拱肋及桥面板的应力比较 | 第67-69页 |
·自振频率的比较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各种荷载组合下全桥受力状态分析 | 第71-96页 |
·引言 | 第71页 |
·荷载组合 | 第71页 |
·各种荷载组合下拱肋混凝土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71-73页 |
·各种荷载组合下拱肋横撑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73-75页 |
·各种荷载组合下拱上立柱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75-90页 |
·荷载组合(1)下的立柱应力 | 第76-78页 |
·荷载组合(2)下的立柱应力 | 第78-84页 |
·荷载组合(3)下的立柱应力 | 第84-90页 |
·小结 | 第90页 |
·各种荷载组合下桥面板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拱座、拱脚应力状态局部分析 | 第96-125页 |
·引言 | 第96页 |
·荷载组合 | 第96页 |
·局部分析方法介绍 | 第96-99页 |
·子模型法 | 第96-98页 |
·直接建模法 | 第98-99页 |
·两种局部分析方法比较 | 第99页 |
·落布溪大桥拱脚、拱座局部有限元模拟 | 第99-102页 |
·模拟方法的选取 | 第99页 |
·截取范围 | 第99页 |
·有限元模型单元 | 第99-100页 |
·局部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100-102页 |
·无坡角过渡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2-114页 |
·荷载组合(1)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5页 |
·荷载组合(2)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05-110页 |
·荷载组合(3)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0-114页 |
·小结 | 第114页 |
·有坡角过渡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4-123页 |
·荷载组合(1)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4-117页 |
·荷载组合(2)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17-120页 |
·荷载组合(3)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0-123页 |
·小结 | 第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的科研情况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