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导论 | 第8-14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依据 | 第14-30页 |
| ·历史依据:革命根据地农民教育的经验 | 第15-21页 |
| ·苏区的农民教育 | 第15-17页 |
| ·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教育 | 第17-19页 |
|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民教育 | 第19-21页 |
|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论述 | 第21-25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改造小农意识的初步论述 | 第21-23页 |
| ·列宁对俄国改造小农意识的论述 | 第23-24页 |
| ·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改造小农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 第24-25页 |
| ·现实依据: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必然性 | 第25-30页 |
| ·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 ·巩固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 | 第26-27页 |
| ·农民和乡村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7-28页 |
|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现实需要 | 第28-30页 |
| 3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与发展演进 | 第30-42页 |
|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 | 第30-35页 |
| ·农民教育的组织动员 | 第30-32页 |
| ·农民教育的师资力量 | 第32-34页 |
| ·农民教育的经费 | 第34-35页 |
|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发展演进 | 第35-42页 |
| ·正确导向与农民教育的顺利“起航”(1949年-1951年) | 第35-36页 |
| ·“速成识字法”的实施与农民教育的中途纠偏(1952年-1953年) | 第36-38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教育运动化发展(1953年-1956年) | 第38-42页 |
| 4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范式解析 | 第42-56页 |
| ·农民教育的内容 | 第42-47页 |
| ·农民的文化教育 | 第42-44页 |
| ·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44-46页 |
| ·农民的技术教育 | 第46-47页 |
| ·农民教育的形式 | 第47-49页 |
| ·集中学习 | 第48页 |
| ·分散学习 | 第48-49页 |
| ·农民教育的特征 | 第49-56页 |
| ·教育制度规范化 | 第49-50页 |
| ·教育对象广泛化 | 第50-51页 |
| ·教育内容实用化 | 第51-52页 |
| ·学习制度弹性化 | 第52-53页 |
| ·教育过程非均衡化 | 第53-56页 |
| 5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评析 | 第56-70页 |
| ·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成就及局限 | 第56-62页 |
| ·农民教育的成就 | 第56-59页 |
| ·农民教育的局限 | 第59-62页 |
| ·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 第62-70页 |
| ·正确定位,摆正农民教育的地位 | 第62-63页 |
| ·认清形势,正确看待农民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第63-64页 |
| ·深化改革,提高农民教育质量 | 第64-65页 |
| ·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 第65-66页 |
| ·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 第66-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一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活动纪事 | 第78-88页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第88页 |
| 1. 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
| 2. 获得的奖励 | 第88页 |
| 3.参与课题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