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论 | 第12-22页 |
第一章 《聊斋志异》接受的开始:在作家与读者互动中的诞生 | 第22-42页 |
第一节 《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蒲松龄的生活历程 | 第22-26页 |
第二节 作家与读者的互动:《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 | 第26-42页 |
一 自觉的与读者的对话 | 第26-27页 |
二 创作的源泉:素材来源于读者、群众 | 第27-31页 |
三 继续创作的动力:“潜在的读者” | 第31-42页 |
第二章 《聊斋志异》古典接受阶段 | 第42-62页 |
第一节 从区域性接受走向全国性接受 | 第42-49页 |
第二节 审美鉴赏视角的接受,以冯镇峦、但明伦的《聊斋志异》评点为代表 | 第49-55页 |
一 冯镇峦的《聊斋志异》评点和《读聊斋杂说》 | 第50-53页 |
二 但明伦的《聊斋志异》评点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官方视角的接受,以纪昀为代表 | 第55-58页 |
第四节 仿书和续书:同时代作家创作中的接受 | 第58-59页 |
第五节 清代聊斋戏中的民间接受 | 第59-62页 |
第三章 《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一) | 第62-80页 |
第一节 新的社会思潮:“五四”文学革命与《聊斋》接受史上的历史变革 | 第62-65页 |
一 科学方法的引进和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 | 第6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胡适对《聊斋志异》的考证与接受 | 第65-70页 |
第三节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定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毛泽东读评《聊斋志异》 | 第72-80页 |
第四章 《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二) | 第80-88页 |
第一节 接受对象的扩展:建国初《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的发现 | 第80-82页 |
第二节 《聊斋志异》社会历史批评 | 第82-88页 |
一 何满子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和杨柳的《聊斋志异研究》 | 第83-85页 |
二 建国初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 第85-88页 |
第五章 《聊斋志异》新时期接受研究 | 第88-99页 |
第一节 接受对象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定位 | 第88-90页 |
第二节 电影《画皮》轰动效应探析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电视网络《聊斋志异》接受的特点 | 第92-94页 |
第四节 多方位、多层次的《聊斋志异》批评 | 第94-99页 |
第六章 《聊斋志异》的域外接受和影响 | 第99-119页 |
第一节 从中国到世界:走进域外接受者的视野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国外聊斋学的出现和发展 | 第103-117页 |
一 俄国 | 第103-106页 |
二 日本 | 第106-112页 |
三 英美 | 第112-115页 |
四 韩国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聊斋志异》域外接受中的跨文化接受现象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4页 |
注释 | 第124-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附录1:《聊斋志异》国内研究论著 | 第146-153页 |
附录2:1996-2007 年间《聊斋志异》国内研究论文 | 第153-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