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客运站论文

高速客运站设置的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第14-16页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第16-19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目标第20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第20-22页
第2章 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布局的优化第22-61页
   ·影响客运站布局的基本要素第22-29页
     ·城市形态第22-23页
     ·城市交通路网构成第23-26页
     ·既有铁路枢纽布置图型第26-28页
     ·铁路枢纽客流特点第28-29页
     ·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自然条件第29页
   ·影响客运站布局的动态因素第29-37页
     ·城市规模第29-31页
     ·铁路线路引入枢纽的数量及等级第31-36页
     ·城市规划调整与修编第36-37页
   ·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客运站布局的基本模式第37-42页
     ·以往的客运站布局理论第37页
     ·当前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发展趋势第37-40页
     ·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客运站布局基本模式的确定第40-41页
     ·客运站布局及选址优化原则第41-42页
   ·集中模式的客运站布局优化模型第42-48页
     ·集中模式选址的最优化模型第42-43页
     ·交通量分布及运输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第43-44页
     ·建设项目工程投资的确定第44-45页
     ·算例及解法第45-48页
   ·分散模式客运站布局优化模型第48-61页
     ·分散模式选址的最优化模型第48-50页
     ·算例及算法第50-55页
     ·研究评价第55-57页
     ·结合客运站分工方案的优化模型第57-61页
第3章 高速客运站客运量的优化分配第61-87页
   ·研究思路及流程图第61-63页
   ·铁路枢纽内客运站运量预测第63-68页
     ·铁路枢纽客运量预测第63-64页
     ·客运站分工方案分析第64-65页
     ·客运站运量预测及实例分析第65-68页
   ·高速客运站旅客交通方式选择第68-72页
     ·高速客运站的旅客交通选择行为第68-69页
     ·旅客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69-71页
     ·实用预测模型分析第71-72页
   ·高速客运站客流供需平衡分析第72-75页
     ·各种客流集散交通方式的供给分析第72-74页
     ·客运站客流供需平衡分析第74-75页
   ·城市换乘区区域路网拥挤度评价第75-80页
     ·城市换乘区域划分第75-76页
     ·高速站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流量计算第76-77页
     ·城市换乘区域无客运站项目出行生成预测第77-78页
     ·城市换乘区区域路网拥挤度第78-80页
   ·实例分析——新成都站客运量优化分配第80-87页
     ·新成都换乘区域供需平衡分析第80-82页
     ·沙河堡换乘区路网饱和度评价第82-85页
     ·新成都站客运量优化分配第85-87页
第4章 以高速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换乘系统第87-111页
   ·高速客运站建设原则第87-90页
   ·铁路高速客运站换乘模式分析第90-94页
     ·铁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存在的问题第90-91页
     ·换乘模式的分类第91页
     ·等候式换乘模式分析第91-92页
     ·通过式换乘模式分析第92页
     ·综合式换乘模型分析第92-93页
     ·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第93-94页
   ·高速客运站空间的换乘组织第94-102页
     ·高速客运站平立面总体布局第94-97页
     ·高速站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流线分析第97-100页
     ·客运站智能化信息系统第100-102页
   ·换乘流线最优化模型第102-107页
     ·人流线的最优化模型第102-104页
     ·车流线的最优化评价第104-107页
   ·与城市交通的时间衔接组织第107-111页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运营时间的衔接第107-108页
     ·铁路与常规公交之间运营时间的衔接第108-109页
     ·铁路与出租车之间运营的时间衔接第109-111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111-115页
   ·研究结论第111-114页
     ·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布局的优化第111-112页
     ·高速客运站客运量的优化分配第112-113页
     ·以高速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一体化第113-114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114页
   ·研究展望第114-115页
附件 A: 新成都站旅客流线最优方案计算第115-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流作用下悬浮隧道结构响应的数值分析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结构静动力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