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与兴起的理论探讨 | 第8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功能 | 第8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 第8-9页 |
·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个案研究以及微观管理研究 | 第9页 |
·非营利组织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9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缘由及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第10-13页 |
·法律上的定义 | 第10页 |
·依据组织的资金来源加以定义 | 第10页 |
·根据组织的“结构与运作”定义 | 第10-11页 |
·根据组织的特征加以定义 | 第11-13页 |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缘由 | 第13-16页 |
·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13-14页 |
·公民社会的兴起 | 第14-15页 |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 第15-16页 |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论 | 第16-17页 |
·契约失灵论 | 第17页 |
·社群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政府、市场、非营利部门相互依赖理论 | 第18-19页 |
3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沿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39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 第19-22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沿革 | 第22-24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 第24-25页 |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提供就业机会 | 第24页 |
·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 | 第24-25页 |
·倡导社会公益,推动社会公德建设 | 第25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非营利组织类型多样 | 第26页 |
·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 第26-27页 |
·活动方式以信息、宣传与教育等为主 | 第27页 |
·活动范围以一个市区县范围内为主 | 第27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9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失当 | 第28-30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过分依赖政府 | 第30-31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经济领域内非营利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 第31-32页 |
·企业对非营利组织资助和支持不够 | 第32-33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5页 |
·志愿文化缺失,社会力量对非营利组织监督不够 | 第33-34页 |
·非营利组织产生危机 | 第34-35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资金缺乏 | 第35-36页 |
·人才不足 | 第36-37页 |
·能力不足、管理落后 | 第37页 |
·服务呈非专业化、半专业化状态 | 第37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缺乏服务的理念和使命感 | 第37-38页 |
·发展不平衡 | 第38-39页 |
4 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 第39-47页 |
·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 第39-42页 |
·政府要转变观念,理顺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 第39页 |
·降低“第三部门”的“准入标准”,简化设立程序 | 第39-40页 |
·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 | 第40页 |
·建立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 第40-41页 |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 第41-42页 |
·市场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 第42-43页 |
·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 第42页 |
·树立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商业化和组织目标之间的矛盾 | 第42-43页 |
·社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 第43-45页 |
·扩大社会参与,拓宽筹资渠道 | 第43-44页 |
·建立公众的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应不断改进 | 第45-47页 |
·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 第45页 |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提高自治能力 | 第45-46页 |
·建立和完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机制 | 第46页 |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走向探析 | 第47-50页 |
·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元互动关系,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 第47页 |
·构建三元互动关系的要求 | 第47-49页 |
·合作是三元互动关系的基本要求 | 第47-48页 |
·明确职能关系是实现三元互动关系的前提 | 第48页 |
·界定责任关系是实现三元互动关系的关键 | 第48页 |
·理顺利益关系是实现三元互动关系的核心 | 第48-49页 |
·确立互信关系是实现三元互动关系的基础 | 第49页 |
·当前三元互动关系的构建仍然需要政府的主导 | 第49-50页 |
6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