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第14页 |
|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 第14-16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4-15页 |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5页 |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5-16页 |
|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型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中国钢铁产业概况 | 第20-28页 |
| ·钢铁产业的界定与主要特征 | 第20-21页 |
| ·钢铁产业的界定 | 第20页 |
| ·中国钢铁产业主要特征 | 第20-21页 |
| ·中国钢铁产业运行现状 | 第21-26页 |
| ·生产状况 | 第21-23页 |
| ·消费状况 | 第23-24页 |
| ·对外贸易状况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8页 |
| ·物质要素分析 | 第28-35页 |
| ·资源禀赋环境 | 第28-32页 |
| ·市场需求 | 第32页 |
| ·相关与支持产业 | 第32-34页 |
| ·商业竞争环境 | 第34-35页 |
| ·人力要素分析 | 第35-37页 |
| ·工人 | 第35-36页 |
| ·企业家 | 第36页 |
| ·政府与政府官员 | 第36-37页 |
| ·专业技术人员 | 第37页 |
| ·贸易竞争环境分析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模型分析 | 第38-5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8-41页 |
| ·竞争主体(s)指标 | 第38-39页 |
| ·竞争环境(e)指标 | 第39-40页 |
| ·竞争资源(r)指标 | 第40-41页 |
| ·竞争机制(M)指标 | 第41页 |
| ·评价指标的分析结构 | 第41-42页 |
|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 第42-43页 |
| ·指标正向化处理 | 第42-43页 |
| ·指标无量纲处理 | 第43页 |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3-47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3-45页 |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5-47页 |
| ·中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定 | 第47-50页 |
| ·综合评定的计算 | 第47页 |
| ·对评定结果的分析 | 第47-50页 |
| 第六章 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与建议 | 第50-54页 |
| ·企业层面 | 第50-51页 |
| ·加强互补与合作 | 第50页 |
| ·充分重视海外资源开发,有效利用国外市场 | 第50-51页 |
| ·提高品种质量、注重技术创新 | 第51页 |
| ·产业层面 | 第51-54页 |
|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 第51页 |
| ·完善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 第51-54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附录Ⅱ: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 附录Ⅲ:附表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