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三)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3-15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5-29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分层教学的定义 | 第15页 |
2、班内显性分层的定义 | 第15页 |
3、班内隐性分层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 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 | 第16-29页 |
1、相关分层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1)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 第16-17页 |
(2)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第17页 |
(3)“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 | 第17页 |
(4)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 第17页 |
(5)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6)“教学形式最优化”的理论 | 第18页 |
(7)S. D. Krashen 的i+1 输入理论 | 第18页 |
2、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5页 |
(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1-25页 |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第25-27页 |
4、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四) 显性和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 第30-34页 |
四、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一) 实验前后英语测试成绩比较 | 第34-37页 |
(二)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的层次变化情况 | 第37-40页 |
(三) 实验前后学生非智力因素转变情况 | 第40-41页 |
五、结束语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