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10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1-12页 |
四、本文的新意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序曲—争取和维护学生合法的权利 | 第14-18页 |
一、解放战争初期北平学生运动的形势 | 第14-15页 |
二、"甄审"与"反甄审"运动 | 第15-16页 |
三、中山音乐堂事件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北平高校学生运动高潮的起点——反美抗暴运动 | 第18-22页 |
一、国民党政府对事件的处理 | 第18-19页 |
二、北平各高校师生对事件的应对 | 第19-21页 |
三、反美抗暴运动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高潮——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第22-28页 |
一、"五二○"运动 | 第22-23页 |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第23-25页 |
三、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纵深发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作用与经验 | 第28-42页 |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作用 | 第28-32页 |
一、促进统一战线在国统区的发展,陷国民党政府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 第28-30页 |
二、牵扯分化国民党军事力量,直接配合北平和平解放 | 第30-31页 |
三、壮大了党员队伍,培养锻炼了干部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特点 | 第32-36页 |
一、充分利用解放区的地理优势 | 第32-34页 |
二、充分发挥名校和学生自治会的作用 | 第34-35页 |
三、利用学生社团促使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紧密结合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经验 | 第36-42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 | 第36-38页 |
二、注重三线配置,加强组织建设 | 第38-39页 |
三、将政治斗争融入到经济斗争和日常群众工作中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的启迪和借鉴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42-45页 |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 | 第42-43页 |
二、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 第43-44页 |
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45-48页 |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第45-46页 |
二、坚持主旋律教育,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46-47页 |
三、遵循三贴近原则,使大学生思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 第48-53页 |
一、开拓工作的新途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49-50页 |
二、改革创新工作手段,注重网络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三、创新党建带团建模式,扩大群众基础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