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论文的逻辑分析框架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假设 | 第9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创新 | 第10-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 | 第1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11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 | 第11-13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国外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对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 | 第16-17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历程回顾 | 第17-18页 |
·本章小节 | 第18-19页 |
3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现状 | 第19-20页 |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特征 | 第20-28页 |
·就业范围以就地流动为主 | 第20页 |
·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二产、三产 | 第20-21页 |
·就业渠道多元化、分散化 | 第21-22页 |
·就业主体是青壮年劳动力 | 第22-23页 |
·就业形式主要以常年性外出就业为主 | 第23-24页 |
·三类地势的劳动力流动就业具有不同特点 | 第24-28页 |
4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因素分析 | 第28-35页 |
·本论文实证研究概述 | 第28页 |
·数据标准化介绍 | 第28页 |
·建立虚拟变量 | 第28-29页 |
·因子分析 | 第29-31页 |
·对变量进行共同性估计 | 第29页 |
·抽取因子 | 第29-30页 |
·对因子进行转轴 | 第30页 |
·对因子进行命名并解释 | 第30-31页 |
·回归分析 | 第31-33页 |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1-32页 |
·对回归分析假设条件进行检验 | 第32页 |
·建立并解释回归模型 | 第32-33页 |
·建立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模型 | 第33-35页 |
5 思考与借鉴 | 第35-42页 |
·提高预期收益 | 第35-38页 |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 第35-36页 |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 | 第36-38页 |
·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成本 | 第38-39页 |
·完善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制度 | 第38页 |
·规范劳动力的用工制度 | 第38-39页 |
·加快市政交通建设 | 第39页 |
·未来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基本思路 | 第39-42页 |
·继续推进北京市的城镇化进程 | 第39-40页 |
·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40-42页 |
6 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42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