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南海珊瑚环境地球化学记录与全球变化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引言第14页
   ·造礁珊瑚的环境地球化学记录与全球变化第14-17页
   ·南海环境气候概况第17-21页
     ·地理特征第17-19页
     ·研究地点的水文气候特征第19-21页
       ·雷州半岛礁区第19-20页
       ·海南岛礁区第20页
       ·西沙礁区第20页
       ·南沙礁区第20-21页
   ·选题依据第21-23页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26页
第二章 中晚全新世造礁珊瑚δ ~(11)B组成和南海酸度变化第26-53页
   ·引言第26页
   ·海洋碳酸盐δ ~(11)B研究现状第26-30页
   ·南海古海水pH值恢复第30-45页
     ·δ ~(11)B—pH模型推导第30-31页
     ·δ ~(11)B—pH模型参数第31-33页
       ·δ ~(11)B_c第31-32页
       ·硼同位素分馏系数α第32页
       ·海水δ ~(11)B_(SWw)第32-33页
       ·硼酸电离常数pK_B第33页
     ·研究区域和样品第33-35页
     ·正热电离质谱技术高精度测定南海珊瑚δ ~(11)B比值第35-37页
       ·化学分离前准备第35页
       ·样品称量,溶样和过柱流程第35-36页
       ·样品质谱分析第36-37页
     ·南海滨珊瑚的δ ~(11)B的测定结果第37-39页
     ·南海海表水pH的计算第39-42页
     ·南海中晚全新世海表水酸度演化和驱动因素第42-45页
   ·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3页
第三章 珊瑚REE地球化学特征与海平面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第53-83页
   ·海平面变化及其潜在代用指标REE第53-55页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品第55-60页
     ·万泉河与珊瑚LW6第57-58页
     ·珠江与珊瑚HK1第58-60页
   ·ICP-MS技术测定珊瑚REE含量第60-61页
     ·阳离子树脂交换法第60页
     ·直接溶解法第60-61页
     ·APDC-Fe络合物共沉淀法第61页
   ·测定结果第61-67页
   ·南海北部近岸珊瑚REE的环境指示意义第67-75页
     ·龙湾珊瑚LW6第67-70页
     ·香港珊瑚HK1第70-75页
   ·1856-1995年南海北部相对海平面的重建尝试第75-78页
   ·小结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第四章 近百年月分辨珊瑚Sr/Ca,Mg/Ca比值序列第83-119页
   ·珊瑚温度计研究进展第83-90页
     ·微量元素比值指标第83-85页
     ·氧同位素指标第85-86页
     ·珊瑚高分辨率Sr/Ca,Mg/Ca和δ ~(18)O指标在全球变化的应用第86-90页
       ·珊瑚的微量元素比值与古海洋温度记录第86页
       ·珊瑚δ~(18)O指标与重建历史时期的ENSO事件第86-88页
       ·珊瑚的δ~(18)O指标与亚洲季风系统第88-89页
       ·珊瑚的盐度模型与全球水循环第89-90页
   ·南海滨珊瑚Sr/Ca,Mg/Ca比值的测定第90-97页
     ·前言第90页
     ·样品采集与测试第90-91页
     ·数据处理第91-94页
     ·海南岛东与南太平洋滨珊瑚长尺度Sr/Ca记录对比第94-97页
   ·南海北部夏季沿岸上升流近百年的强度变化第97-102页
     ·引言第97-98页
     ·珊瑚记录的夏季上升流区域的海表温度第98-100页
     ·上升流强度变化第100-102页
   ·近百年南海冬季风风速的重建第102-110页
     ·引言第102-103页
     ·观测数据第103-104页
     ·滨珊瑚记录与冬季风的关系第104-106页
     ·冬季风风速年际-年代边际变率第106-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5页
   ·中晚全新世南海海表水酸度演化历史第120页
   ·南海北部近岸珊瑚REE的环境指示意义第120-121页
   ·1856-1995年南海北部相对海平面变化第121页
   ·1876-1996月分辨珊瑚Sr/Ca与Mg/Ca比值序列第121-122页
   ·近百年南海北部陆架夏季上升流强度变化第122-123页
   ·近百年南海冬季风风速的重建第123页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附录第125-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学位申请者简介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研究
下一篇: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