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依据 | 第8-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具体研究步骤 | 第13-15页 |
·本文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逐步彰显 | 第16-20页 |
·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6-18页 |
·客观及时地向受众报道灾情,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 第16-17页 |
·以平视的姿态、平等的心态对待灾民 | 第17页 |
·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第17-18页 |
·重视受众的心理感受,呼唤心理干预 | 第18页 |
·人文关怀在灾难救助报道中的逐步彰显 | 第18-20页 |
第3章 “汶川地震”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 第20-58页 |
·尊重公众知情权,强化人文关怀主体观念 | 第20-25页 |
·公众知情权的定义 | 第20-21页 |
·公众知情权在中国的发展 | 第21-22页 |
·增强了政府信息的透明度 | 第22-23页 |
·救助报道注重第一手材料 | 第23-25页 |
·议程设置进程化 | 第25-30页 |
·成立抗震救灾报道领导小组,推出抗震救灾特刊,连续跟踪快速报道 | 第25-26页 |
·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强传播效果 | 第26-27页 |
·历时性纵向主题分析 | 第27-30页 |
·议题选择多样化,准确把握全局、重点和亮点 | 第30-48页 |
·第一阶段:灾后黄金救助期 | 第31-37页 |
·第二阶段:抗震救助进行中 | 第37-43页 |
·第三阶段:灾后重建阶段 | 第43-48页 |
·新闻图片的人文关怀处理 | 第48-50页 |
·新闻标题:紧扣救灾救助核心题材 | 第50-55页 |
·政府以人为本的抗震观念 | 第51-52页 |
·引起受众感情共鸣 | 第52页 |
·从侧面真实地描述灾情 | 第52-53页 |
·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情感联系 | 第53-55页 |
·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抗灾斗志 | 第55页 |
·汶川地震报道的成功之处 | 第55-58页 |
·信息开放,赢得尊重,国际形象得到提升 | 第55-57页 |
·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 第57页 |
·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 第57页 |
·有效推动了灾区救助工作 | 第57-58页 |
第4章 “汶川地震”报道中人文关怀不足及改进策略 | 第58-66页 |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报道以四川为主,其余灾区甚少 | 第58页 |
·缺乏与新媒体的互动 | 第58页 |
·版面基调不够和谐沉稳 | 第58-59页 |
·原因分析 | 第59-61页 |
·“汶川地震”灾难事件本身的突发性与复杂性 | 第59-60页 |
·对“汶川地震”灾难报道定位出现偏差 | 第60页 |
·记者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60-61页 |
·改进策略 | 第61-66页 |
·权威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导向作用 | 第62-63页 |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 第63页 |
·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多些换位思考 | 第63-64页 |
·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64页 |
·加强新闻道德自律意识培养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