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12页 |
·新闻纠纷有复杂化发展的趋势 | 第9页 |
·现行新闻纠纷解决方式不尽如人意 | 第9-11页 |
·用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新闻纠纷的国内外氛围已然形成 | 第11-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关于新闻纠纷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外关于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关于调解制度的研究 | 第14-16页 |
第2章 纠纷与新闻纠纷 | 第16-31页 |
·纠纷 | 第16-21页 |
·纠纷的概念 | 第16-17页 |
·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纠纷的社会意义 | 第18-19页 |
·纠纷的解决 | 第19-21页 |
·新闻纠纷 | 第21-27页 |
·新闻纠纷的解读 | 第21-23页 |
·新闻纠纷与新闻侵权纠纷、新闻官司辨析 | 第23-25页 |
·新闻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新闻纠纷解决的意义 | 第26-27页 |
·新闻纠纷现有的解决形式 | 第27-31页 |
·合意性与决定性 | 第27-28页 |
·强制性与选择性 | 第28-29页 |
·自力救济、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 | 第29-31页 |
第3章 调解及其在解决新闻纠纷上的优势 | 第31-39页 |
·调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31-32页 |
·古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31-32页 |
·近现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32页 |
·调解的特征 | 第32-34页 |
·纠纷当事人自愿 | 第33页 |
·处理过程灵活、便捷 | 第33页 |
·调解协议具有契约性质 | 第33-34页 |
·调解的类型 | 第34-36页 |
·法院调解 | 第34-35页 |
·行政调解 | 第35页 |
·民间调解 | 第35-36页 |
·调解在解决新闻纠纷上的比较优势 | 第36-39页 |
·适用范围更广 | 第36-37页 |
·所需成本更低 | 第37页 |
·程序效率更高 | 第37-38页 |
·救济手段更丰富 | 第38-39页 |
第4章 新闻调解机制的组织建设 | 第39-51页 |
·调解机构的设立 | 第39-46页 |
·法院附设调解机构 | 第39-41页 |
·行政专门调解机构 | 第41-42页 |
·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新闻专门委员会 | 第42-44页 |
·新闻NGO中的调解机构 | 第44-45页 |
·营利性新闻纠纷调解机构 | 第45-46页 |
·新闻纠纷调解人员的要求 | 第46-48页 |
·调解人员的基本素养 | 第46-47页 |
·调解人员的交流技能 | 第47页 |
·新闻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47-48页 |
·新闻纠纷调解人员的构成 | 第48-49页 |
·新闻纠纷调解队伍的建设 | 第49-51页 |
第5章 新闻调解机制的程序规则 | 第51-60页 |
·新闻调解的依据 | 第51-53页 |
·依据法律进行调解 | 第51-52页 |
·依据道德进行调解 | 第52页 |
·依据权利平衡原理调解 | 第52-53页 |
·依据成本预算、风险评估调解 | 第53页 |
·新闻调解的程序 | 第53-57页 |
·纠纷受理 | 第53-55页 |
·预调解 | 第55页 |
·调解 | 第55-56页 |
·调解的中止 | 第56-57页 |
·订立调解协议 | 第57页 |
·调解协议书的效力 | 第57-60页 |
第6章 新闻调解的保障制度 | 第60-66页 |
·新闻调解机制的社会认可和法律保障 | 第60-61页 |
·新闻调解应当作为新闻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61-63页 |
·新闻调解的协调机制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