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城市近水性滨水地带相关概念 | 第12-16页 |
·城市近水性滨水地带的概念 | 第12-13页 |
·城市滨水区的分类 | 第13页 |
·城市滨水区的特征 | 第13-15页 |
·城市滨水区的相关设计理论 | 第15-16页 |
·城市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分类 | 第16-18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设计理论 | 第18-19页 |
·活力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活力的概念 | 第19页 |
·活力塑造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1-38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国内滨水地区理论研究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国外滨水地区理论研究发展概述 | 第22页 |
·近年来举办的重大国际性滨水区开发与设计会议 | 第22-24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相关实践 | 第25-36页 |
·国内——天津响螺湾商务区 | 第25-29页 |
·国内——天津于家堡金融区 | 第29-31页 |
·国外——法国南特滨水区 | 第31-36页 |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城市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要素及设计理念 | 第38-42页 |
·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要素 | 第38-40页 |
·生态活力 | 第38页 |
·经济活力 | 第38-39页 |
·社会人文活力 | 第39-40页 |
·三大活力交融 | 第40页 |
·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设计目标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城市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设计方法 | 第42-73页 |
·空间结构方面 | 第42-51页 |
·用地结构的调整 | 第42-44页 |
·城市滨水区的对外交通联系 | 第44-50页 |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强度 | 第50-51页 |
·建筑形态方面 | 第51-60页 |
·建筑体量 | 第51-58页 |
·建筑风格 | 第58-59页 |
·建筑色彩 | 第59-60页 |
·景观环境方面 | 第60-72页 |
·景观系统的组织 | 第60-62页 |
·环境设施 | 第62-69页 |
·互动关系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城市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导则控制 | 第73-83页 |
·海河上游段公共空间活力塑造导则的制定 | 第73-74页 |
·制定导则的目的 | 第73页 |
·适用的范围 | 第73页 |
·基本规划原则 | 第73-74页 |
·地块划分 | 第74页 |
·海河上游段空间结构活力要素控制的原则 | 第74-75页 |
·土地功能与业态规划控制原则 | 第74页 |
·慢行交通系统的控制原则 | 第74-75页 |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 | 第75页 |
·海河上游段建筑形体活力要素控制的原则 | 第75-79页 |
·建筑肌理控制原则 | 第75页 |
·滨水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 | 第75-76页 |
·建筑高度控制原则 | 第76-77页 |
·滨水天际线控制原则 | 第77页 |
·建筑滨水界面控制原则 | 第77-78页 |
·城市色彩控制原则 | 第78页 |
·建筑顶部(第五立面)处理控制原则 | 第78页 |
·结合历史保护的地段特殊控制原则 | 第78-79页 |
·海河上游段景观环境活力要素控制的原则 | 第79-81页 |
·视线通廊控制原则 | 第79-80页 |
·滨水界面控制原则 | 第80-81页 |
·生态植被控制原则 | 第81页 |
·海河上游段公共空间活力要素控制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