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论文

城市“混合优先”街道之单条车道合理宽度下的生态与人本主义探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研究缘起第9-12页
     ·研究动机第9-10页
     ·研究目的第10-12页
   ·研究范围与意义第12-15页
     ·研究范围第12-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动态第15-16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9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研究流程与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第19-36页
   ·中西方街道标准发展变迁第19-26页
     ·西方街道建设标准变迁史第19-23页
     ·中国街道建设标准发展历程第23-26页
   ·城市热岛第26-28页
     ·城市热岛的含义第26-27页
     ·城市热岛形成原因第27-28页
     ·城市热岛的影响第28页
   ·可持续运输发展理念与城市街道多元化空间设计第28-29页
     ·可持续运输发展理念第28-29页
     ·城市街道多元化空间设计第29页
   ·城市绿廊道网络规划概念第29-32页
     ·绿廊道网络概念发展由来第29-31页
     ·绿廊道网络的特质与宽度要求第31-32页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32-33页
     ·环境行为学第32页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意义第32-33页
   ·我国现行街道设计的各方面标准要求第33-35页
     ·人行道标准宽度设计第33页
     ·绿化带标准设计第33-34页
     ·我国现行车道标准宽度的确定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我国单车道宽度的可行性调整第36-49页
   ·我国单车道宽度的合理取值第36-39页
     ·我国现行单车道宽度标准的弊端第36-38页
     ·单车道宽度的合理调整第38-39页
   ·调整车道宽度的可行性研究第39-44页
     ·排除人多车多影响的疑惑第40-41页
     ·车道宽度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第41-42页
     ·车道宽度调整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第42-43页
     ·车道宽度对车辆驾驶者的影响第43-44页
   ·国内外车道调整案例研究第44-47页
     ·美国“街道瘦身计划”第44-45页
     ·德国汉尼夫通过缩减路宽公平道路权利第45-46页
     ·台湾新竹市中正路改造给人行留下更多空间第46页
     ·日本窄车道典范第46-47页
     ·青岛等城市因地制宜缩窄车道宽度获得成功第47页
   ·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单车道宽度合理调整体现优势效益第49-61页
   ·道路绿廊道得以建设的生态效益第49-54页
     ·保证生态物种有效交流第49-50页
     ·降低街道空间温度,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第50-52页
     ·降污染减噪音第52-53页
     ·促进自然排水体系的构建第53-54页
   ·车道宽度调整给步行者带来的生活效益第54-60页
     ·街道使用主体的探讨第54-55页
     ·还街道于人的行动第55-56页
     ·环境行为要求下的“行人的街道”模式第56-57页
     ·合理调整车道宽度给“行人的街道”创造契机第57-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天津单车道宽度调整建议案及我国实施行动的实际限制第61-69页
   ·天津市街道改造实施策略第61-65页
     ·天津市城市道路建设基本情况第61页
     ·天津市城市街道设计现状存在问题第61-62页
     ·针对个别路段进行实验性调整的建议第62-65页
     ·实际操作考虑的重要因素第65页
   ·我国实施策略中的现实限制第65-68页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现状中的困境第65-66页
     ·国人观念意识落后的阻力第66页
     ·我国道路网络建设完善度欠佳第66-67页
     ·相关专业与规划专业的冲突第67-68页
     ·国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第68页
     ·道路资源的不良使用第68页
   ·小结第68-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动型城市化村落转向城市社区的研究
下一篇:城市近水性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塑造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