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 第9-10页 |
·国内外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状况 | 第10-11页 |
·金融危机形势下陕西发展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本文创新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中小企业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商业信用的内涵 | 第16-17页 |
·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主要形式 | 第17-18页 |
·商业信用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 | 第18-19页 |
·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 | 第19-20页 |
·银行信贷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商业信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第21-22页 |
·商业信用实证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国外对商业信用的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对中国商业信用的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不足分析 | 第24-26页 |
3 陕西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现状分析 | 第26-38页 |
·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 第26-28页 |
·内源融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 第26页 |
·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外源融资 | 第26-28页 |
·陕西中小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解决融资困境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商业信用融资的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商业信用融资与其它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比较分析 | 第31-36页 |
·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趋势分析(纵向比较) | 第32-34页 |
·陕西中小企业与东部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基于进化博弈的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8页 |
·进化博弈理论与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 第38-40页 |
·进化博弈理论介绍 | 第38-39页 |
·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中小企业商业融资 | 第39-40页 |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进化博弈模型 | 第40-43页 |
·相关假设的提出及商业信用供求双方收益矩阵的建立 | 第40-41页 |
·博弈双方群体的模仿者复制动态方程 | 第41-43页 |
·进化博弈均衡状态分析和进化稳定策略的讨论 | 第43-45页 |
·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进化博弈的均衡状态分析 | 第43-44页 |
·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中博弈双方进化稳定策略的讨论 | 第44-45页 |
·博弈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5-46页 |
·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陕西中小企业商用信用融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8-69页 |
·研究假设 | 第48-50页 |
·变量的选取和分析 | 第50-54页 |
·变量选取 | 第50-52页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2-53页 |
·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面板数据方法介绍及模型选择 | 第54-59页 |
·数据处理方法—面板数据 | 第54-55页 |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选择 | 第55-57页 |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 | 第57-59页 |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面板模型检验 | 第59-63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制约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第69-78页 |
·制约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69-72页 |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限制了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 | 第69-70页 |
·企业盈利能力较差,阻碍了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 | 第70-71页 |
·商业票据融资发展滞后,影响了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发展 | 第71-72页 |
·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约了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 | 第72页 |
·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2-78页 |
·大力推动陕西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 第73-74页 |
·大力推动陕西中小企业商业票据融资的发展 | 第74-75页 |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商业信用融资过程中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75-78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