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概说 | 第8-13页 |
·研究概况 | 第8-9页 |
·作者 | 第9页 |
·版本 | 第9-10页 |
·体例 | 第10-13页 |
·编排体例 | 第10-11页 |
·说解体例 | 第11-13页 |
2.徐灏的六书观 | 第13-27页 |
·象形 | 第13-17页 |
·徐灏对象形的认识 | 第13-14页 |
·反对段玉裁合体象形 | 第14-15页 |
·造字因其形简略难明,故加偏旁建类 | 第15-16页 |
·主张全体象形 | 第16-17页 |
·指事 | 第17-18页 |
·会意 | 第18-21页 |
·凡合二字三字见意者,皆为会意 | 第18-19页 |
·凡取一字分析之,或诘诎之,皆为会意 | 第19-20页 |
·指事兼会意 | 第20-21页 |
·形声 | 第21-24页 |
·形声 | 第21-22页 |
·因声载义 | 第22页 |
·会意兼形声 | 第22-23页 |
·省声省形 | 第23-24页 |
·转注 | 第24-25页 |
·假借 | 第25-27页 |
3.《徐笺》对字形演变的探讨 | 第27-31页 |
·篆、隶字形 | 第27-29页 |
·引用钟鼎文考察文字变迁 | 第29-30页 |
·偏旁类推而增 | 第30-31页 |
4.《徐笺》对字际关系的论述 | 第31-37页 |
·异体字 | 第31-33页 |
·俗字 | 第33-34页 |
·古今字 | 第34-37页 |
5.《徐笺》对《说文》的阐释 | 第37-44页 |
·二篆连属,形相承义相近者本一字 | 第37-38页 |
·对许慎立"句部"的说解 | 第38-39页 |
·许君用世俗通行字 | 第39-40页 |
·篆下复举隶字 | 第40-44页 |
6.《徐笺》对《段注》的补订 | 第44-53页 |
·对《段注》字形分析的补订 | 第44-47页 |
·对《段注》释义的补订 | 第47-49页 |
·《徐笺》形义分析之失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