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旧路拓宽粉土路基的水分运移及差异沉降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对粉土基本工程特性的研究第11-12页
     ·对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差异沉降研究第12-14页
     ·对水分运移问题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第14-16页
   ·本文所做的工作第16-17页
第二章 非饱和土水汽运移理论第17-30页
   ·基本概念第17-19页
     ·吸力第17-18页
     ·土水特征曲线第18-19页
   ·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第19-24页
     ·弹性模型第20-21页
     ·弹塑性模型第21-23页
     ·其他本构模型第23-24页
   ·非饱和土的固结理论第24-27页
     ·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建立与改进第25-26页
     ·非饱和土多维固结理论第26-27页
   ·非饱和土的强度理论第27-29页
     ·理论公式第27页
     ·经验公式第27-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压实粉土水分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第30-49页
   ·粉土基本物理指标的确定第30-33页
     ·所处气候环境第30页
     ·实验指标的测定第30-33页
   ·非饱和粉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第33-37页
     ·粉土吸力的室内测定第33页
     ·试验操作方法及步骤第33-35页
     ·非饱和粉土的土水特征曲线第35-37页
   ·蒸发蒸腾作用引起的水分运移试验第37-45页
     ·试样的制备第37-38页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38-3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粉土的入渗试验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页
   ·粉土的毛细水上升试验第46-48页
     ·实验方法第46-4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非饱和粉土的干湿循环试验研究第49-66页
   ·干湿循环引起粉土的变形试验研究第49-54页
     ·非饱和土的变形性状分析第49页
     ·试样的制备第49-51页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51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干湿循环对粉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第54-59页
     ·干湿循环机理分析第54-55页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55-56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非饱和粉土的承载特性研究第59-65页
     ·非饱和粉土承载力的确定第59-61页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的获取方法第61-63页
     ·干湿循环对非饱和粉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影响分析第63-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水分运移引起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数值分析第66-86页
   ·粉土路基沉降机理分析第66-67页
   ·水分运移引起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机理分析第67-68页
   ·GEO-STUDIO软件简介第68-71页
     ·软件整体第68-69页
     ·SIGMA/W(岩土应力变形分析模块)第69-70页
     ·VADOSE/W(综合渗流蒸发区和土壤表层分析模块)第70-71页
   ·水分运移引起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形成规律的数值模拟第71-85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71-74页
     ·路基加宽后的变形及应力分析第74-78页
     ·不考虑水分运移影响的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分析第78-79页
     ·考虑水分运移影响的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分析第79-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论第86-88页
   ·结论第86-87页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6页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摩阻损失及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开挖支护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