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1-14页
 (一) 论题缘起第11页
 (二) 选题动因第11-12页
 (三) 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第14-23页
 (一) 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内涵阐释第14-18页
 (二) 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特征分析第18-21页
  1. 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第18-19页
  2. 立于平等主体间的师生关系第19页
  3. 彰显民主性互动的师生关系第19-20页
  4. 实现高校师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第20-21页
 (三) 构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第21-23页
  1. 构建高校人本师生关系是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的弘扬第21-22页
  2. 构建高校人本师生关系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第22页
  3. 构建高校人本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第22-23页
  4. 构建高校人本师生关系是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第23页
二、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第23-30页
 (一) 理论基础第24-28页
  1. “师即是友”“友即是师”传统师生观念第24页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24-25页
  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第25-26页
  4. “合作教育学”理论第26-27页
  5. 人文教育理念第27页
  6. 主体性教育理论第27-28页
 (二) 现实基础第28-30页
  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更新高等教育理念的必然趋向第28-29页
  2. 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第29页
  3. 改变当前高校不良师生关系倾向的客观需要第29-30页
三、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内容构建第30-36页
 (一) 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理论指导思想第31页
 (二) 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目标指向第31-32页
 (三) 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内容表现第32-36页
  1. 师生平等第32-33页
  2. 师生交往第33-35页
  3. 师生和谐第35-36页
四、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实现路径第36-43页
 (一) 观念转变:全面践行“以人为本”教育观第36-38页
  1.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转变第37页
  2. 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的转变第37-38页
  3. 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教学方法的转变第38页
  4. 从“课堂中心”到“活动中心”的学生发展观的转变第38页
 (二) 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本师生关系建设为原则第38-40页
  1. 积极推广互动式教学模式第38-39页
  2. 将师生关系状况纳入教师评价第39页
  3. 制定师生交流例会制度第39-40页
 (三) 管理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第40-41页
  1. 学生管理方面第40页
  2. 教师管理方面第40-41页
  3. 校园管理方面第41页
 (四) 素质提升:以促成人本师生关系建设为目的第41-43页
  1. 明确大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塑造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第41-42页
  2. 提升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沟通技能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注释第44-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公平性研究
下一篇:高校中层领导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