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资源型产业的定义和主要技术特征 | 第12-17页 |
·资源型产业的定义 | 第12-14页 |
·资源型产业的分类 | 第14-15页 |
·资源型产业的主要技术特征 | 第15-16页 |
·资源型产业的数据特点 | 第16-17页 |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农牧业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制造业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本文的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资源型产业智能控制模式及方法 | 第21-43页 |
·引言 | 第21页 |
·智能控制模式分析 | 第21-25页 |
·定量控制模式 | 第21-22页 |
·定性与定量的混合集成控制模式 | 第22-23页 |
·多目标适应性的复合控制模式 | 第23-25页 |
·几种主要的智能控制方法 | 第25-39页 |
·模糊逻辑方法 | 第25-27页 |
·神经网络方法 | 第27-29页 |
·遗传算法 | 第29-31页 |
·仿人控制方法 | 第31-32页 |
·复合控制方法 | 第32-39页 |
·混合可计算条件下的信息感知交互方式 | 第39-42页 |
·信息感知与交互的硬件实现方案 | 第40页 |
·FPGA 的发展及应用 | 第40-41页 |
·用FPGA 实现智能化信息感知与交互的意义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模糊逻辑在系统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的应用研究 | 第43-51页 |
·引言 | 第43页 |
·信息不完备条件下模糊推理的基本原理 | 第43-47页 |
·模糊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模糊诊断推理算法 | 第45-47页 |
·模糊推理算法在实际诊断中的应用 | 第47-50页 |
·算例分析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高密度离散灰色建模及预测应用研究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建立高密度离散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52-56页 |
·模型参数A 和B 的求解 | 第53页 |
·系统预测模型 | 第53-54页 |
·预测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54-55页 |
·精度等级与预测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55页 |
·建模步骤 | 第55-56页 |
·高密度离散灰色预测模型在预测诊断中的应用 | 第56-61页 |
·算例分析 | 第56-6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多级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算法及应用研究 | 第63-82页 |
·引言 | 第63页 |
·模糊评判的理论基础 | 第63-67页 |
·模糊集合的定义 | 第64页 |
·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 | 第64页 |
·模糊关系 | 第64-66页 |
·模糊推理 | 第66-67页 |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67页 |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第67-73页 |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方法 | 第67-71页 |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步骤 | 第71-73页 |
·模糊综合评判在资源型产业系统运行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 第73-81页 |
·算例分析 | 第73-7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模糊感知推理的硬件可实现方法研究 | 第82-104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 第83-87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基本功能 | 第83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基本结构 | 第83-87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理论基础 | 第87-91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基本原理 | 第87-89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自组织学习 | 第89-91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FPGA 结构设计 | 第91-98页 |
·模糊感知推理的FPGA 设计流程 | 第98-99页 |
·功能模块的FPGA 设计 | 第99-102页 |
·模糊化模块 | 第99-100页 |
·模糊合成模块 | 第100-101页 |
·状态控制模块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结论 | 第104-106页 |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