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论第8-17页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第8-11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一章 舆论监督概述第17-36页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概念第17-28页
  一、舆论监督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第17-21页
  二、舆论监督的主体第21-26页
  三、舆论监督的客体第26-28页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性质第28-30页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特征第30-33页
  一、主客体的广泛性第30-31页
  二、内容的公开性第31页
  三、监督的非强制性第31页
  四、监督的转化性第31-33页
 第四节 舆论监督的功能第33-36页
  一、权力制约功能第33页
  二、促进民主功能第33-34页
  三、社会调控功能第34页
  四、社会监测功能第34-36页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第36-75页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理论第36-56页
  一、西方国家舆论监督的相关理论第36-40页
  二、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监督的理论第40-44页
  三、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理论第44-56页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实践第56-75页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舆论监督实践第56-61页
  二、我国的舆论监督实践第61-75页
第三章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第75-87页
 第一节 我国舆论监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第75-78页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第75-76页
  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第76-77页
  三、新闻媒体日益成熟第77-78页
  四、网络监督提供契机第78页
 第二节 我国舆论监督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78-87页
  一、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第78-80页
  二、舆论监督遭遇权力干涉第80-83页
  三、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护第83-84页
  四、舆论监督缺乏力度第84-85页
  五、新闻媒体腐败严重第85-87页
第四章 加强和完善我国舆论监督的对策第87-136页
 第一节 正确处理两种关系第87-98页
  一、舆论监督与党的领导第87-92页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第92-98页
 第二节 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第98-104页
  一、确立新闻记者采访权第99-102页
  二、赋予新闻媒体抗辩权第102-104页
 第三节 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国的舆论监督形式第104-126页
  一、充分发挥我国现有舆论监督形式的作用第104-118页
  二、创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机制第118-126页
 第四节 提高舆论监督的方法与艺术第126-136页
  一、加强策划第127-129页
  二、掌握方法第129-133页
  三、讲究艺术第133-136页
结束语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6页
后记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
下一篇: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