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32页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2-15页
  (一) 选题背景第12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5页
 二、相关研究现状第15-22页
  (一) 社会分层研究第15-20页
  (二) 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第20-22页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第22-28页
  (一) 社会分层理论第23-24页
  (二) 社会性别理论第24-26页
  (三) 社会关系分析模式第26-28页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第28-32页
  (一) 研究思路第28-29页
  (二) 研究方法第29-30页
  (三) 论文创新与不足第30-32页
第一章 社会分层与女性社会分层第32-54页
 一、中国社会分层的总体情况第32-37页
  (一) 社会分层的划分依据第32页
  (二) 中国社会分层的发展变化第32-34页
  (三)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第34-37页
 二、中国女性社会分层的情况第37-43页
  (一)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社会分层的演变第37-40页
  (二) 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分层状况第40-43页
 三、国外女性社会分层的情况第43-52页
  (一) 美国社会性别分层第43-48页
  (二) 澳大利亚社会性别分层第48-52页
 四、性别分层的国际比较第52-54页
  (一) 性别隔离和行业隔离第52-53页
  (二) 收入差异第53页
  (三) 女性遭受贫困风险大于男性第53-54页
第二章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性别分层第54-66页
 一、总体状况第54-58页
  (一)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状况第54页
  (二) 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第54-55页
  (三) 公务员的规模及分布第55-57页
  (四) 公务员阶层的“含金量”第57-58页
 二、性别视角下的公务员群体差异第58-65页
  (一) 事实和数据第58-62页
  (二) 公务员中女性面临困境的制度分析第62-65页
 三、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白领群体的性别分层第66-79页
 一、当前白领群体的总体状况第66-70页
  (一) “白领”的来源第66页
  (二) 我国白领群体的情况第66-70页
 二、性别视角下的白领群体差异第70-78页
  (一) 白领阶层中的性别隔离第70页
  (二) 女白领们面临困难的制度分析第70-78页
 三、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别分层第79-98页
 一、农民工群体的性别分层第79-92页
  (一) 新时期农民工群体的总体状况第79-83页
  (二) 农民工群体的性别差异第83-91页
  (三) 小结第91-92页
 二、留守妇女群体第92-98页
  (一) 数据与事实第92-93页
  (二) 农业女性化的成因第93页
  (三) 农业女性化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影响第93-96页
  (四) 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社会底层城镇失业女性的社会分层第98-108页
 一、数据与事实第98-101页
  (一) 概况第98-99页
  (二) 女性下岗职工涉及的经济类型第99-100页
  (三) 下岗女性职工的行业分布第100页
  (四) 下岗女性职工的年龄分布第100页
  (五) 男女性职工下岗时间的差异第100-101页
  (六) 男性与女性职工教育水平差异第101页
 二、下岗女性面临的困境第101-105页
  (一) 被迫进入非正规就业领域第101-103页
  (二) 退出劳动力市场第103-105页
 三、城镇失业女性群体困难的制度分析第105-107页
 四、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家庭妇女第108-120页
 一、数据和事实第108-111页
  (一) 概况第108-109页
  (二) “家庭主妇”与“家庭主夫”的差异第109-110页
  (三) “家庭主妇”的城乡差异第110-111页
 二、新时期“家庭妇女”群体的新变化第111-116页
  (一) 新家庭主妇群体的产生和特点第111-114页
  (二) 新家庭主妇群体存在和发展的评价第114-116页
 三、“家庭妇女”群体面临的困境第116-120页
  (一) “家庭妇女”自身缺乏独立的生活经济来源第116-117页
  (二) “家庭妇女”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第117页
  (三) 社会保障体系遗忘的角落第117-118页
  (四) 削弱女性的社会竞争力第118-120页
第七章 中国女性社会分层的特点、影响及对策第120-134页
 一、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的特点第120-125页
  (一) 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容乐观第120页
  (二) 女性的社会流动均衡不一第120-122页
  (三) 女性的教育程度与就业水平脱节第122-123页
  (四) 女性与男性分层差异的制度分析第123-125页
 二、女性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消极影响第125-128页
  (一) 不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第125-126页
  (二) 制约着女性群体的健康发展第126-127页
  (三) 限制了女性群体的政治参与第127页
  (四) 对经济和社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第127-128页
 三、改善女性弱势地位、促进社会结构良性发展第128-134页
  (一) 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流动第128页
  (二) 家务劳动社会化及男女共担,把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第128-129页
  (三) 推行男女平等就业模式,实现女性经济上的独立第129-131页
  (四) 妇女参政平等权的实现第131-132页
  (五) 给予男女两性同等的教育机会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2页
附一:访谈提纲第142-146页
附二:澳大利亚分职业性别比例(1911-1981)第146-150页
后记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期执政党整合功能研究
下一篇: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