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应用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页 |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韩非法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韩非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人性论——趋利避害 | 第13-14页 |
·历史进化观——世异则事异 | 第14-16页 |
·政治观——法、术、势合一 | 第16-18页 |
·教化观——法主德辅 | 第18-19页 |
3 韩非法制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19-30页 |
·内忧外患、礼崩乐坏——“以法治国” | 第19-22页 |
·禁“二心私学”——肃清法制教育的思想障碍 | 第19-20页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出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实现手段 | 第20-22页 |
·“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 第22-24页 |
·“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对群臣推行“刑、德”教育 | 第22-23页 |
·“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对百姓推行赏罚教育 | 第23-24页 |
·“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 第24-26页 |
·“法与时转则治”——主张变法 | 第24-25页 |
·“贵虚静”——主张变法的同时应保持法的相对稳定性 | 第25-26页 |
·法、术、势合一——“抱法处势”、法术“不可一无” | 第26-28页 |
·“抱法处势”——为推行法制教育创造“人为之势” | 第26-27页 |
·法术“不可一无”——为推行法制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 第27-28页 |
·法主德辅——“峭其法而严其刑” | 第28-30页 |
4 韩非法制教育思想之现代启示 | 第30-41页 |
·韩非法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启迪 | 第30-37页 |
·“禁二心私学”——增强法制教育实施的强制性 | 第30-31页 |
·“以吏为师”——提高法制教育主体队伍的专业性 | 第31-33页 |
·“治天下必因人情”——注重法制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 第33-35页 |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做到法制教育形式的与时俱进性 | 第35-37页 |
·韩非法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警示 | 第37-41页 |
·“以法为教”——警惕法制教育内容的狭隘性 | 第37-38页 |
·“峭其法而严其刑”——防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片面性 | 第38-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