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在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经筋理论体系的发展 | 第13页 |
2 关于经筋疗法 | 第13-14页 |
3 经筋辨证的认识 | 第14-15页 |
·辨病位 | 第14页 |
·辨病性 | 第14页 |
·运用特点 | 第14-15页 |
4 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15-18页 |
·经筋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第15-16页 |
·经筋疗法治疗运动系统疾病 | 第16-17页 |
·经筋疗法在其它病症治疗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8-39页 |
1 经筋考 | 第18-21页 |
·经筋的含义 | 第18页 |
·经筋体系的发展 | 第18-19页 |
·经筋的实质 | 第19-21页 |
2 十二经筋的特点 | 第21-22页 |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 | 第21页 |
·十二经筋的生理特点 | 第21页 |
·十二经筋的病理特点 | 第21-22页 |
3 经筋系统和经脉系统的联系 | 第22-23页 |
·经筋与经脉在生理上互相调节 | 第22页 |
·经筋与经脉在病变上相互影响 | 第22-23页 |
4 经筋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 第23-24页 |
5 经筋疾病的病因 | 第24-26页 |
·经筋疾病的外因 | 第24-25页 |
·经筋疾病的内因 | 第25-26页 |
6 经筋输穴 | 第26-29页 |
·以痛为输 | 第27-29页 |
·以结节、横络为输 | 第29页 |
7 经筋病灶的诊查 | 第29-30页 |
·诊查痛点 | 第30页 |
·触摸畸形 | 第30页 |
·触摸皮温 | 第30页 |
8 经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 第30-31页 |
9 经筋病与西医解剖学的对应关系 | 第31页 |
10 伤筋与骨痹 | 第31-34页 |
·伤筋 | 第31-33页 |
·骨痹 | 第33-34页 |
11 经筋疗法 | 第34-39页 |
·经筋疾病的治则 | 第34-35页 |
·治疗部位的选择 | 第35页 |
·针刺疗法 | 第35-36页 |
·其他疗法 | 第36页 |
·综合治疗 | 第36-39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48页 |
1 经筋疗法治疗伤筋的临床观察 | 第39-42页 |
·诊断标准 | 第39页 |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39-40页 |
·研究病例的终止 | 第40页 |
·治疗方案 | 第40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40-4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2页 |
2 经筋疗法治疗骨痹的临床观察 | 第42-46页 |
·诊断标准 | 第43页 |
·纳入标准 | 第43页 |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43页 |
·研究病例的终止 | 第43-44页 |
·治疗方案 | 第44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4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46页 |
3 典型病例 | 第46-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