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32页 |
一、中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第13-20页 |
1. 源流 | 第13-14页 |
2. 概念 | 第14页 |
3. 病因病机 | 第14-17页 |
4. 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5. 鉴别诊断 | 第18页 |
6. 治疗原则 | 第18-20页 |
二、现代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第20-24页 |
1. 发病原因 | 第20-23页 |
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3. 治疗原则 | 第24页 |
三、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概况 | 第24-32页 |
1. 中药治疗概况 | 第25-27页 |
2. 针灸治疗概况 | 第27-30页 |
3. 针药并用治疗概况 | 第30-31页 |
4. 其他疗法治疗概况 | 第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4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32-33页 |
·病例来源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 中西医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4页 |
4.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34-35页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排除标准 | 第34-35页 |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35页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35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6.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7. 结果分析 | 第35-43页 |
·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第35-36页 |
·两组治疗前后视野比较 | 第36-37页 |
·自身治疗前后对照 | 第37-42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3-48页 |
1. 发病机制 | 第4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 中医治法用方及针刺的作用研究 | 第44-46页 |
·中药方解 | 第44-45页 |
·针灸方解 | 第45-46页 |
4. 存在问题 | 第46-47页 |
·量本采集 | 第46页 |
·回访问题 | 第46页 |
·病史问题 | 第46页 |
·客观条件问题 | 第46-47页 |
5.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件:眼底病变图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