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论文

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前言第13-14页
正文第14页
一、江苏温病流派第14-19页
 (一) 温病流派的分类第14-15页
 (二) 江苏温病流派学术特点第15-19页
二、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精华第19-79页
 (一) 温疫学派第19-32页
  1. 吴有性第19-23页
   ·全新的疫气病因说第19页
   ·详细区分温疫伤寒第19-20页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第20-21页
   ·创立多种治疫新法第21-23页
  2. 戴天章第23-25页
   ·论述寒温辨证要点第23-24页
   ·由证立法,以法定方第24页
   ·完善瘟疫五大治法第24-25页
  3. 余霖第25-26页
   ·阐述运气之变成疫第25页
   ·细论温疫伤寒之辨第25-26页
   ·提出辨别斑疹新法第26页
   ·首创清瘟败毒饮方第26页
  4. 郭右陶第26-27页
   ·论述痧证病因第26页
   ·完善痧证证候第26页
   ·提出治痧三法第26-27页
  5. 陈耕道第27页
  6. 周扬俊第27页
  7. 杨栗山第27-28页
  8. 其他第28页
  9. 小结第28-32页
 (二) 温热学派第32-56页
  1. 叶桂第32-40页
   ·首创温病辨治体系第33-34页
   ·丰富温病诊法内容第34页
   ·确立温病特色治法第34-37页
     ·透法第34-35页
     ·泄法第35-36页
     ·祛湿法第36-37页
     ·治血法第37页
     ·养阴法第37页
   ·明确妇幼患温证治第37-38页
   ·治温重视体质辨证第38-39页
   ·通络理论颇多创新第39-40页
  2. 吴鞠通第40-45页
   ·以三焦为纲,把脏腑辨证引进了温病主治体系第40-41页
   ·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第41页
   ·扩大并完善了温病的范畴第41-42页
   ·整理、创制了一批千古名方第42-43页
   ·对养阴法的完善第43页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第43-44页
   ·提出"温病死证五大纲"第44页
   ·讲究剂量药味,服法独具一格第44页
   ·对某些疾病诊治颇具创新第44-45页
  3. 陈平伯第45-46页
  4. 薛生白第46-48页
   ·详论湿热病之病因第46-47页
   ·完善湿热三焦辨证体系第47页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第47页
   ·中焦湿热证的治疗第47-48页
   ·善用古方而不泥古第48页
  5. 王士雄第48-50页
   ·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第48-49页
   ·论暑治法颇多心得第49页
   ·治温重视顾护津液第49-50页
  6. 小结第50-56页
 (三) 伏气学派第56-61页
  1. 柳宝诒第56-57页
  2. 刘恒瑞第57页
  3. 叶霖第57-58页
  4. 其他第58页
  5. 小结第58-61页
 (四) 其他第61-79页
   ·江苏地方特色医学流派论温第61-74页
     ·山阳学派第61-64页
       ·刘金方第61页
       ·石寿棠第61-62页
       ·李厚坤第62页
       ·刘树农第62-63页
       ·赵海仙第63-64页
     ·吴门学派第64-70页
       ·徐大椿第64-66页
       ·邵炳扬第66页
       ·尤在泾第66-67页
       ·张璐第67-68页
       ·曹仁伯第68-69页
       ·缪遵义第69-70页
       ·曹沧洲第70页
     ·孟河学派第70-74页
       ·丁甘仁第70-72页
       ·费伯雄第72-73页
       ·马培之第73-74页
       ·巢崇山第74页
       ·巢渭芳第74页
   ·医家第74-79页
     ·陆九芝第74-75页
     ·张聿青第75-76页
     ·王旭高第76-77页
     ·王履第77-79页
三、江苏近现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第79-94页
 (一) 江苏近现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第79-86页
  1. 曹颖甫第79-80页
  2. 余奉仙第80-81页
  3. 余无言第81-82页
  4. 程门雪第82-83页
  5. 李畴人第83-84页
  6. 孟澍江第84-86页
 (二) 江苏医家学术思想和所创名方的现代应用第86-94页
  1. 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疾病第87-88页
   ·SARS第87-88页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甲型H1N1流感第88页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第88-89页
  3. 慢性肝病第89-91页
   ·病毒性肝炎第89-90页
   ·肝硬化第90-91页
  4. 艾滋病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筋疗法在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肝失疏泄所致病证的文献整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