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测评相关理论 | 第15-27页 |
·素质理论分析 | 第15-18页 |
·素质理论概述 | 第15-16页 |
·素质的特点 | 第16-17页 |
·素质的构成 | 第17-18页 |
·素质测评与绩效考核 | 第18-20页 |
·素质测评 | 第18-19页 |
·绩效考评 | 第19页 |
·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的关系 | 第19-20页 |
·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界定 | 第20页 |
·企业负责人素质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企业负责人素质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20-24页 |
·企业负责人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2页 |
·评价目的 | 第27页 |
·建立原则 | 第27-2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1页 |
·素质基础 | 第29-31页 |
·能力水平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2-43页 |
·评价步骤与评价内容 | 第32页 |
·评价指标的评分原则 | 第32-34页 |
·问题评判原则 | 第32-33页 |
·问题评判标准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34-39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基于ANP 理论的指标体系权重模型 | 第35-39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和确定 | 第39-42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39-41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评价数据搜集与处理 | 第43-56页 |
·数据搜集 | 第43-44页 |
·评价系统设计 | 第44-54页 |
·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45-54页 |
·评价系统维护 | 第54页 |
·评价系统特点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评价与分析 | 第56-67页 |
·总体状况 | 第56-58页 |
·具体评价分析 | 第58-66页 |
·素质基础 | 第58-63页 |
·能力水平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新时期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的要求 | 第67-76页 |
·新经济形势的挑战 | 第67-69页 |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67页 |
·面临着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现代化的挑战 | 第67-69页 |
·面临着改革与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的挑战 | 第69页 |
·自觉调整企业负责人素质结构 | 第69-73页 |
·更新思想观念 | 第69-70页 |
·努力调整知识结构 | 第70-72页 |
·掌握新的技能 | 第72-73页 |
·构建胜任素质能力模型 | 第73-75页 |
·胜任素质能力模型的定义 | 第73页 |
·国有企业负责人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 第73-74页 |
·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范畴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8章 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素质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 第76-82页 |
·改革选拔任用制度 | 第76-77页 |
·加大培训力度 | 第77-79页 |
·培育企业家精神 | 第77-78页 |
·培养外向开拓能力 | 第78页 |
·开发国际化运营能力 | 第78-79页 |
·创新激励机制 | 第79-80页 |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 第80页 |
·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 第80-81页 |
·创造良好环境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