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 第10-11页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第11-12页 |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医学成像技术 | 第12-18页 |
·各种成像手段 | 第12-17页 |
·当前图像处理方法的滞后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8-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显微镜图像的内皮细胞形态学研究 | 第23-35页 |
·图像采集 | 第24-25页 |
·配准 | 第25-26页 |
·细胞图像分割 | 第26-29页 |
·SRAD滤波 | 第27-28页 |
·标记提取与分水岭变换 | 第28页 |
·最优参数设置 | 第28-29页 |
·细胞特征提取 | 第29-30页 |
·细胞形状特征 | 第29页 |
·细胞间隙特征 | 第29-30页 |
·统计检验与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4页 |
·图像分割结果 | 第31-32页 |
·特征提取结果 | 第32-33页 |
·统计检验与相关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磁共振图像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 第35-51页 |
·颈动脉磁共振图像采集 | 第35-36页 |
·血管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 | 第36-37页 |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与血流动力学特征提取 | 第37-38页 |
·血管形态学特征提取 | 第38-42页 |
·特征形成 | 第39-40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特征变换 | 第40-42页 |
·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血管形态学原始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 第43-44页 |
·血管形态学因子 | 第44-46页 |
·回归结果 | 第46-4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基于IVUS自动识别易损斑块中的图像分割 | 第51-70页 |
·血管内超声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 第52-57页 |
·血管内超声图像的在体采集 | 第52-54页 |
·血管内超声图像的计算机仿真 | 第54-57页 |
·BVF活动轮廓模型与Contourlet变换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边界矢量场活动轮廓模型 | 第57-58页 |
·Contourlet变换 | 第58-59页 |
·Contourlet活动轮廓模型 | 第59-64页 |
·预处理 | 第59-60页 |
·初始轮廓提取 | 第60-62页 |
·最终轮廓提取 | 第62-64页 |
·结果 | 第64-68页 |
·仿真图像分割结果 | 第64-66页 |
·实际图像分割结果 | 第66-6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基于IVUS自动识别易损斑块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 | 第70-92页 |
·形态特征提取 | 第70-72页 |
·纹理特征提取 | 第72-74页 |
·弹性特征提取 | 第74-77页 |
·非刚性图像配准估计斑块应变 | 第74-76页 |
·从应变分布中提取弹性特征 | 第76-77页 |
·分类器设计 | 第77-82页 |
·Fisher线性判别 | 第77-78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78-80页 |
·广义相关学习矢量量化 | 第80-82页 |
·结果 | 第82-90页 |
·特征提取结果 | 第82-89页 |
·分类结果 | 第89-9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讨论和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