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言 | 第14-3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二、选任制度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8-34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34-35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5-36页 |
六、本文参考的材料 | 第36-38页 |
第一章 清代文官选任制度概述 | 第38-85页 |
第一节 选任文官之类别 | 第38-55页 |
一、现任官员 | 第38-43页 |
二、候选官员 | 第43-50页 |
三、候补官员 | 第50-55页 |
第二节 官缺制度和选任方式 | 第55-71页 |
一、官缺制度 | 第55-61页 |
二、选任方式:选任制度中诸种概念之解析 | 第61-71页 |
第三节 文官选任之相关制度 | 第71-77页 |
一、正异途制度 | 第71-72页 |
二、回避制度 | 第72-75页 |
三、论俸制度 | 第75-77页 |
第四节 清季新文官选任制度 | 第77-85页 |
一、选任文官的种类 | 第77-80页 |
二、官缺制度和选任方式 | 第80-85页 |
第二章 开列 | 第85-166页 |
第一节 会推和论俸推升 | 第85-98页 |
一、会推 | 第85-97页 |
二、论俸推升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开列的确立及其演变 | 第98-113页 |
一、开列制度的确立 | 第99-100页 |
二、开列所授官员范围的变化 | 第100-104页 |
三、开列形式的变化 | 第104-111页 |
四、主掌开列机构的变化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军机处开列 | 第113-127页 |
一、军机处开列高级官员的出现及其演变 | 第115-124页 |
二、军机处开列盐运使、请旨缺道员、知府的出现及其变化 | 第124-127页 |
第四节 开列授官之执行及与特简之关系 | 第127-140页 |
一、开列授官实际行使情况分析 | 第127-137页 |
二、开列与特简之间的关系 | 第137-140页 |
第五节 皇帝在开列选人时考虑的因素 | 第140-152页 |
一、官员的才能 | 第141-145页 |
二、官员的德行 | 第145-147页 |
三、官员的资格 | 第147-149页 |
四、官员的籍贯(旗籍)、家族 | 第149-151页 |
五、其他因素 | 第151-152页 |
第六节 皇帝在选官时受大臣影响之分析 | 第152-166页 |
第三章 遴选 | 第166-243页 |
第一节 题补(上):外官题补 | 第166-210页 |
一、外官题补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 第167-198页 |
二、"冲、繁、疲、难"、"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和"请旨缺、题缺、调缺、题调缺"关系之统计分析 | 第198-203页 |
三、外官题补过程 | 第203-210页 |
第二节 题补(下):京官题补 | 第210-223页 |
一、京官题补制度的确立 | 第210-214页 |
二、京官题补制度的调整 | 第214-221页 |
三、京官题缺补授程序 | 第221-223页 |
第三节 咨补 | 第223-233页 |
一、咨补制度的确定 | 第223-226页 |
二、咨缺的分布及其演变 | 第226-232页 |
三、咨补程序及其与外官题补程序之异同 | 第232-233页 |
第四节 拣选 | 第233-238页 |
第五节 考选 | 第238-243页 |
一、考选过程 | 第238-240页 |
二、科道考选 | 第240-243页 |
第四章 月选 | 第243-318页 |
第一节 月选制度的确立 | 第243-250页 |
一、月选分类的确定 | 第243-245页 |
二、月选官员范围的变化 | 第245-249页 |
三、旗汉月选制度之间的差异 | 第249-250页 |
第二节 月选程序及其变化 | 第250-265页 |
一、掣签之前的准备阶段 | 第251-258页 |
二、掣签阶段 | 第258-260页 |
三、掣签之后的确定阶段 | 第260-265页 |
第三节 月选班次 | 第265-276页 |
一、《会典》、《则例》所载班次内容之比较 | 第266-271页 |
二、月选班次的变化 | 第271-276页 |
第四节 引见在月选中的作用 | 第276-318页 |
一、雍正朝月选引见作用之量化分析 | 第278-313页 |
二、月选引见时皇帝更改、调动官员的依据 | 第313-318页 |
第五章 留授 | 第318-385页 |
第一节 留授的含义 | 第318-324页 |
第二节 留授的出现及其演变 | 第324-348页 |
一、试行阶段:雍正时期 | 第324-333页 |
二、定制阶段:乾隆至光绪后期 | 第333-345页 |
三、全面推行阶段:光绪末期至清亡 | 第345-348页 |
第三节 留授方式及其演变 | 第348-361页 |
第四节 待缺官员留授机会之分析 | 第361-374页 |
一、在京待缺官员留授机会之分析 | 第364-367页 |
二、外官待缺官员留授机会之分析 | 第367-374页 |
第五节 署理——留授之变异 | 第374-385页 |
一、署理制度的出现及其原因 | 第375-379页 |
二、署理之分类 | 第379-385页 |
结论 | 第385-403页 |
附录 | 第40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437-447页 |
致谢 | 第447-4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48页 |
个人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