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各类型高等学校论文--地方院校论文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与路径探析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言第9-18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任务第9页
  2. 新农村建设呼唤地方高校的加入第9-10页
  3. 地方高校自身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第10页
  4. 全球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寒冬”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三)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 关于地方高校现状的相关研究第12-14页
  2. 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3.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四) 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第18-23页
 (一)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第18-20页
 (二)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第20页
 (三)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特殊优势第20-23页
  1. 地方高校具有地域优势第21页
  2. 地方高校具有人才智力优势第21页
  3. 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第21页
  4. 地方高校具有服务价格优势第21-23页
二、新农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的相互依存第23-35页
 (一) 新农村建设需要地方高校的鼎力相助第23-28页
  1.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对地方高校的需求第24-25页
  2.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地方高校的需求第25-27页
  3. 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对地方高校的需求第27-28页
 (二)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走出困境新的生长点第28-35页
  1. 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第29-31页
  2. 农村学生是地方高校生源的主力军第31-32页
  3. 农村是地方高校科研课题的源头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阵地第32页
  4. 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第32-35页
三、我国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透视第35-49页
 (一) 调查设计第35-37页
  1. 调查目的第35页
  2. 调查内容确定的依据第35-36页
  3. 调查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第36-37页
 (二) 调查显示的几个突出问题第37-42页
  1. 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通向农村第37页
  2. 地方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不足第37-39页
  3. 地方高校培训农村人才的内容单一第39-40页
  4. 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第40-41页
  5.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单一第41-42页
 (三)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第42-49页
  1. 国家层面的原因第42-45页
  2. 农村层面的原因第45-46页
  3. 地方高校自身的原因第46-49页
四、我国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解析第49-56页
 (一) 吉首大学概况第49-50页
 (二) 吉首大学服务农村建设实绩第50-53页
  1. 人才培养方面第50-51页
  2. 科学研究方面第51-52页
  3. 文化服务方面第52-53页
 (三) 吉首大学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解析第53-56页
  1. 科学定位,明确服务使命第53-54页
  2. 农村发展实际为科研出题,科研为农村建设解难第54-55页
  3. 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新思路第55-56页
五、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第56-68页
 (一) 优化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第56-57页
  1. 宏观政策向农村倾斜第56页
  2. 国家完善大学生去农村的优惠政策第56-57页
 (二) 完善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第57-59页
  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57页
  2. 制定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评估体系第57-58页
  3. 完善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机制第58-59页
 (三) 转变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观念第59-60页
  1. 深化地方高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第59页
  2. 破除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性障碍第59-60页
 (四) 探索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路径第60-68页
  1. 改革招生政策第60-62页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第62-65页
  3. 地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改革第65-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录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重点学科在大学组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