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核心概念阐释 | 第16-18页 |
·公共政策 | 第16页 |
·网络民意的内涵 | 第16-18页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9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20页 |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0-21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 网络民意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与挑战 | 第22-29页 |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 | 第22-25页 |
·传统公民参与形式的有效补充 | 第22-23页 |
·推动公共政策议程构建 | 第23-24页 |
·确保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 第24-25页 |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挑战 | 第25-29页 |
·对“官本位”管理思想的冲击 | 第25-26页 |
·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精英决策模式的挑战 | 第26-28页 |
·对科层制组织结构的挑战 | 第28-29页 |
3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网络民意表达现状 | 第29-39页 |
·网络民意表达现状 | 第29-31页 |
·网络民意形成的平台 | 第29-31页 |
·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结构分析 | 第31页 |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民意有效表达的困境分析 | 第31-39页 |
·技术限制使网络民意难以代表整体民意 | 第32-34页 |
·法律监管滞后导致虚假民意和无政府主义 | 第34-35页 |
·公民素质不高及道德失范产生非真实的网络民意 | 第35-36页 |
·网络民意的群体极化现象 | 第36-37页 |
·政府缺乏信息管理经验 | 第37-39页 |
4 提高我国网络民意有效表达的措施 | 第39-51页 |
·加快网络信息基础建设 | 第39-41页 |
·消除数字鸿沟 | 第39-40页 |
·完善网络参与的技术手段 | 第40-41页 |
·建构现代化的政策制定系统 | 第41-43页 |
·建构电子政务沟通范式 | 第41-42页 |
·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收集系统 | 第42页 |
·再造政府业务流程 | 第42-43页 |
·加强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 | 第43-45页 |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3-44页 |
·建立网络听证会和网络发言人制度 | 第44-45页 |
·改善网络参与氛围 | 第45-48页 |
·提高公民网络参与素质 | 第45页 |
·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 | 第45-46页 |
·培养公民网络伦理道德意识 | 第46-48页 |
·完善网络法制制度 | 第48-51页 |
·加快网络立法 | 第48-49页 |
·健全网络民意表达法律保障体系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