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4-3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20页
        一 研究背景第14-19页
        二 研究意义第19-2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30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20-27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27-30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一 研究思路第30-31页
        二 研究方法第31-32页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32-35页
        一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32-33页
        二 研究创新点第33-35页
第一章 意义之维: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第35-62页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要求第35-43页
        一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新时代农民的地位和作用第36-37页
        二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农村和谐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第37-41页
        三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第41-43页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然状况第43-56页
        一 富而教之:农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43-46页
        二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第46-48页
        三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就第48-52页
        四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2-56页
    第三节 农村价值观教育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第56-62页
        一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体现农村实际第56-58页
        二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追求应然的目标第58-59页
        三 增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59-62页
第二章 以文化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第62-92页
    第一节 以文化人的理论基础第62-65页
        一 文化是弘扬“道”的载体第62-64页
        二 文化认同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第64-65页
    第二节 重视“文化之魂”的研究与凝练第65-78页
        一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民的人文精神第66-74页
        二 用革命文化激发农民的奋斗精神第74-76页
        三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农民的改革创新精神第76-78页
    第三节 关注“农民”的现实与变化第78-82页
        一 关注现实的农民而不是抽象的农民第78-79页
        二 当代农民的新变化第79-82页
    第四节 把握以文化人的方法与路径第82-92页
        一 确立“化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第83-85页
        二 注重“化人”的载体建设第85-86页
        三 坚持“化人”的“三贴近”原则第86-88页
        四 解决制约以文化人的体制机制问题第88-89页
        五 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第89-92页
第三章 实践养成: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第92-123页
    第一节 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第92-96页
        一 日常生活是人的生存状态第92-94页
        二 儒家生活养成教育的启示第94-96页
    第二节 紧紧围绕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行价值观教育第96-107页
        一 新时代农村美好生活的内涵第96-103页
        二 重视生活情景与社会氛围的营造第103-105页
        三 生活过程论对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第105-107页
    第三节 重视礼仪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第107-115页
        一 礼仪教育的地位第107-109页
        二 礼仪教育的特征第109-111页
        三 礼仪教育的功能第111-113页
        四 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礼仪的探索第113-115页
    第四节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第115-123页
        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116-118页
        二 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第118-120页
        三 传承好人精神放大好人效应第120-123页
第四章 制度规制: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保障第123-152页
    第一节 制度既体现价值观又保障价值观的落实第123-135页
        一 制度及其价值意义第123-124页
        二 制度的价值原则第124-129页
        三 发挥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的作用第129-135页
    第二节 发挥政策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第135-140页
        一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第135-137页
        二 党的农村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137-140页
    第三节 让农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到公平正义第140-145页
        一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第140-143页
        二 农村司法公正的着力点第143-145页
    第四节 农村社会管理应承担起倡导价值观教育的责任第145-152页
        一 农村社会管理应彰显农民主体地位第146-148页
        二 农村社会管理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第148-150页
        三 农村社会管理应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价值导向第150-152页
第五章 评价体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估第152-169页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维度第152-160页
        一 “精神获得感”存在的客观事实说明价值观教育和评价的客观性第152-155页
        二 衡量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根本依据第155-160页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标准第160-165页
        一 是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形成日常生活价值观念第161页
        二 是否能让农民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第161-162页
        三 是否满足农民获得自身能力素质提升的发展需要第162-163页
        四 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第163-164页
        五 是否外化为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为第164-165页
    第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评价应坚持辩证思维第165-169页
        一 坚持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统一第165-166页
        二 坚持普遍评价与特殊评价的统一第166-167页
        三 坚持规范评价与示范评价的统一第167页
        四 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第167页
        五 坚持激励评价与惩戒评价的统一第167-168页
        六 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统一第168-169页
结语第169-172页
附录第172-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PEC对巴基斯坦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下一篇:盲环境下UWB相对定位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