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可见光通信技术第15-17页
    1.3 可见光通信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可见光通信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可见光通信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9-21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9页
第二章 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第29-43页
    2.1 LED简介第29-32页
        2.1.1 LED发光原理第30页
        2.1.2 LED伏安特性第30-31页
        2.1.3 LED光输出特性第31页
        2.1.4 白光LED种类第31-32页
    2.2 手机摄像头简介第32-35页
        2.2.1 摄像头工作原理第33-34页
        2.2.2 卷帘快门第34-35页
    2.3 发射端硬件设计第35-38页
        2.3.1 LED光源模块第35-37页
        2.3.2 LED驱动电路第37-38页
    2.4 实验系统搭建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第三章 降低列灰度值波动算法的研究第43-61页
    3.1 列灰度值的选择方案第43-47页
        3.1.1 灰度值排序第44-45页
        3.1.2 列灰度值位置第45-46页
        3.1.3 移动平滑滤波器原理第46-47页
    3.2 列灰度值波动的来源第47-48页
        3.2.1 LED发光功率分布不均匀第47-48页
        3.2.2 LED电容效应第48页
    3.3 移动指数平均算法第48-51页
        3.3.1 MEA算法原理第49-50页
        3.3.2 BER性能分析第50-51页
    3.4 指数转化算法第51-56页
        3.4.1 ET算法原理第51-54页
        3.4.2 ET算法参数优化第54-56页
    3.5 MEA算法与ET算法比较第56-59页
        3.5.1 计算复杂度比较第56-57页
        3.5.2 BER性能比较第57-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第四章 抗灰度值波动阈值方案的研究第61-85页
    4.1 基于多项式拟合阈值方案的原理第61-63页
    4.2 基于分段多项式拟合的阈值方案第63-67页
        4.2.1 阈值方案原理第64-65页
        4.2.2 列灰度值的选择方案第65-66页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6-67页
    4.3 基于权重移动平均的阈值方案第67-73页
        4.3.1 基于EWMA的阈值方案原理第68-69页
        4.3.2 基于FWMA的阈值方案原理第69页
        4.3.3 基于ERWMA的阈值方案原理第69-70页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0-73页
    4.4 基于条纹边界像素的阈值方案第73-81页
        4.4.1 阈值方案原理第73-77页
        4.4.2 列灰度值的选择方案第77-80页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0-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五章 基于图像处理的信号解调方案研究第85-99页
    5.1 基于图像处理的信号解调方案流程第85-86页
    5.2 图像二值化第86-92页
        5.2.1 填充图像第87-88页
        5.2.2 计算积分图像第88-90页
        5.2.3 图像滤波第90-91页
        5.2.4 二值化第91-92页
    5.3 二维逻辑值数据转化为一维逻辑值数据第92-94页
        5.3.1 二维逻辑值数据转一维数据第92-93页
        5.3.2 一维数据转一维逻辑值数据第93-94页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4-96页
        5.4.1 灰度图像二值化的阈值参数优化第94-96页
        5.4.2 BER性能第96页
    5.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第六章 LOS-OCC和NLOS-OCC系统性能比较第99-115页
    6.1 基于室内地板反射光的OCC第99-102页
        6.1.1 实验设置第99-100页
        6.1.2 选择列灰度值第100-101页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1-102页
    6.2 LOS-OCC和NLOS-OCC比较第102-106页
        6.2.1 链路空间分布第102-104页
        6.2.2 像素的接收光功率第104-106页
        6.2.3 像素的灰度值第106页
    6.3 系统的实验原理图和空间分布图第106-107页
    6.4 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第107-111页
        6.4.1 灰度图像对比第107-109页
        6.4.2 列灰度值对比第109-110页
        6.4.3 BER对比第110-111页
    6.5 本章小结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15-116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16-119页
缩略词表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本论文资助来源第123-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列表与参与项目情况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见光定位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FSO的移动前传/回传网络拓扑优化技术研究